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摘掉“学渣班”标签并非育人难事

时间:2016-04-01     作者:线教平【转载】   来自:现代教育报   阅读

近日,网络曝出广西永福县一乡镇中心小学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划分班级,将成绩最差的学生“分配到最差的教室,配备代课老师”,有家长将其称为“学渣班”。更有人称,差生班甚至有学生在课堂炒菜的荒唐现象。(据3月22日《北京晨报》)

想毁掉一个孩子,往往一个歧视性的标签就够了。学校分班之所以备受关注,就是“学渣”这个标签引起社会对简单粗暴育人方式的强烈反感。当有教无类、尊重个性已经成为共识性的教育理念时,“学渣班”的曝光令人愤怒。然而,谴责学校歧视性做法时,“学渣班”为何频频出现更值得我们反思。

关于严禁分班,《义务教育法》早有明确规定: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学校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然而公然违背《义务教育法》的分班行为,在学校的教育活动并不鲜见。可见,以学习成绩论好坏的思维惯性和办学理念,依然在不少教育者心中根深蒂固。

诚然,对于分班,学校也许自有其难处。成绩差的学生不守纪律,“一只老鼠坏锅汤”;成绩差的学生不爱学习,影响成绩好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难教,跟不上老师的讲课速度……就这样,因为学校的分班之举,成绩差的学生被迫成为被放弃的群体。为保证升学率,学校以牺牲差生的权益为代价,说到底还是育人者把自身禁锢在应试教育的怪圈里,进而沦陷于粗放式的教育管理模式中。

其实,追求升学率的压力看似让学校很无奈。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无法面对学生差异化的教育问题。毕竟,以成绩论英雄的“一刀切”评价方式和育人模式,最终只能使学校的发展落后于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

在笔者看来,关于学校分班的问题,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立场一定要坚决,要对该行为零容忍,并制定相应的问责机制。此前,北京等教育发达地区也存在将“奥数”、竞赛等作为入学依据进而分班的现象。在教委严令禁止,以及建立检查备案制度的情况下,类似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因此,整治分班的恶劣现象,制度性约束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在关注学校升学率的同时,更应该看重学校的“加工能力”。那些能够让所谓的差生变得优秀的学校,才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教育典范。

而作为育人主体,学校更需要突破粗放式育人惯性的束缚,探索如何从教学管理上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现实中,有的学校单纯把能培养多少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为教师的考核标准,导致教师对成绩差的学生无心过问;有的学校把差生作为新教师和代课教师教学的试验田,带来对师生的双重打击。这些功利性的做法急需摒弃。对于学校,应该把分层教学、小组帮扶式学习作为提高升学率的正确途径,努力塑造班级师生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而非分班了之的消极做法。

“学渣班”看似是教育中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小事。但要知道,一旦被贴上不好的标签,学生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一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学渣班”里会出现老师讲课学生炒菜的荒唐之事。所以,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都应该对此警醒,,别让随意贴上的“标签”成为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阴影。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