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中高考改革呼唤“全能型”导师

时间:2016-03-16     作者:赵艳国 高振宁【转载】   来自:现代教育报   阅读

1.jpeg

■趋势

导师制从“选课”到“选考”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中学导师制按导师的工作内容即“导什么”分,大致分为德育导师、选课导师、生涯导师以及成长导师四大类,在这四类导师中,“成长导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所“导”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工作范围最广。若从导师制实施的范围来看,则分为部分学生“试点导师制”以及面向全体学生的“全员导师制”。

从最初的导师制雏形来看,北京二十中的导师就有“德育导师”的影子。该校张万祥副校长介绍,他们实施的是“有针对性的心灵导师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落实课堂德育,构建有效的文化课堂;而北京十一学校最早推行的一人一张课表,基于学生走班选课的导师应属于“选课导师”;像天津复兴中学那样,为了推进“普职结合”育人实验,在部分年级为学生配备职业生涯教育导师的,则很明显属于“生涯导师”;以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为目标,对学生的学业、生活、心理和思想进行全面指导的导师为“成长导师”,如目前丰台二中和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试点推行的导师制,其导师都属于这一类型。

从教育改革的新形势看,中高考改革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新课程方案将价值观教育渗透进了学科课程,“这些都使得原来单一以德育、选课和生涯教育为目的的导师制,开始转向关注学生个性成长,关注学生升学考试科目组合,把学生的在校求学与未来的人生发展更为深入结合的‘成长导师’”,张万祥说。而参与本次圆桌话题的校长也都赞同“今后,中学尤其是高中学校将会普遍实行导师制”这一观点。

影响

导师制助推教师自我提升


据丰台二中校长何石明介绍,从上学期起,丰台二中在部分待优生中实施“导师制”,学生可在全校范围内跨年级自愿选择导师,作为自己生活、学业上的“引路人”。导师除了在学业、生涯和心理方面对学生指导之外,还会和学生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和家长等集中在一起,研究学生的性格、习惯和学业成绩等方面的特点,综合分析学生需要导师帮助解决的问题。

在丰台二中,导师指导的内容很广泛,有学法指导、人生规划、心理问题和情感陪伴等。可以说,导师既是学生的学业导师,也是他们人生成长的导师。“这不但对导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一旦面向全员之后,学校在师资数量上也会面临考验。”何石明表示。

与丰台二中一样实施导师制的五十六中,在“学生成长导师制”课题的引领下,一学年之内要对导师培训14次,以此来提高导师的综合素质。该校王旭明校长将这类培训的目标归结为导师应该具备的“五种能力”“两种习惯”。“一个成功的导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当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缜密的逻缉思维能力和较高的组织能力,虚心的学习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较强的情感体验能力。”王校长认为,实施导师制也是教师自我提升、专业发展的助推力量。

学生评价方式发生变革

天津复兴中学校长刘浩认为,不同学校办学类型、生源状况、所处地区不同,导师工作的内容方法必然存在差异。同一学校,针对学生的差异,导师指导学生在专业兴趣培养与职业取向上的引导也应有所区别。“针对学生的年龄差异,该校在低年级注重生活与学习方法指导,高年级注重专业了解与生涯规划指导。”

因此,他们的“导师制”不但推进了“普职结合”教育,而且还帮助学生发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刘浩表示,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自主找到职业发展的方向和兴趣,在专业选择方面也从盲目跟风转变为主动选择,并且毕业后都能够有升学和就业渠道。 

“‘导师制’促进了教师发展,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也促进了‘普职结合’学校特色的形成,使学校教育增值能力位居该市领先水平。” 

北京三十五中在一年前也实施了导师制,朱建民校长认为导师制促进了学生评价方式和评价过程的变革,建立了以导师制为基础的导师评价。“建立导师沙龙,以预约面谈、小组活动、话题微论坛、生涯规划指导等形式开展活动,以写实记录、个性化评语、导师建议等描述性的评价为主,重在对学生的激励和引导。”

释疑

1、一位导师几个学生?

在北京三十五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信任的老师做导师,导师也有权利选择学生。经过双向选择之后,每个学生都有至少一位导师,每位导师负责的学生数一般不超过10人。

北京二十中平均每位导师也带5至10名学生,“这对学校的师资数量及教师个人精力也是一个挑战。”二十中副校长张万祥表示。因此,他们将导师制分为三个阶段实施。在第三个阶段,该校以师生心灵互动为基础,加强重点突破,每个老师重点抓5个最需要关注的学生,通过“心灵互动本”的方法加强沟通,剩余的学生由班主任负责。

刘浩认为“导师制”是因材施教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在推行导师过程中,每个导师指导的学生最好3~5名为宜,一旦多了就不能顾及全面,指导也缺乏针对性,“导师制”就容易流于形式,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若太少,班级学生又分配不完。学生分配时还要注意优秀生、学困生、问题生的搭配等问题。

2、是否还要班主任?  

导师的职责和以前的班主任不同,不是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而是要对学生进行学业、心理和人生发展方面的指导。“基于这一点,我们的导师实际上就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朱建民校长说,鉴于师资数量限制和导师的工作内容,将来的班级可能就没有班主任了,每个老师要负责5个到6个学生,做他们的成长导师。

对此也有校长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没有班主任就意味着行政班不存在了,这就遇到了与“实施走班选课,行政班级是否该消失”相同的问题。“班集体概念淡化后如何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教学班管理秩序乱了谁来管?家长有了问题直接找导师吗?学校或年级的活动如何组织?”在他看来,导师这一角色并不能够完全代替班主任。

3、家长更省心了吗? 

导师的服务看起来如此“周到”,是不是就意味着家长会更省心了?王旭明并不这样认为,“导师必须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密切与家长联系,指导家庭教育。”五十六中倡议导师通过写信、电话、短信、微信、家访等各种各样的方式与家长沟通,每月至少与家长应有一次以上的联系。

王校长认为,导师只有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校外的生活状态,反馈学生校内的表现,才能够寻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相互理解、彼此支持……导师与家长之间,有沟通、有理解、有合作。

在丰台二中,家长还要和孩子共同交流探讨,确定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导师,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会把自己的状况,包括优势和不足,自己将来的职业理想等全部填到《导师手册上》,其中不但会有导师评语,还会附上家长祝福和反馈。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