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莫让“选美”成了对“美”的伤害

时间:2015-09-03     作者:李迪【转载】   来自:教育时报   阅读


  最近有点烦,每天都接到几个外省的陌生电话,一般是很温柔的女声,开门见山问:“请问您是李迪老师吗?……您今年参评了河南最美教师‘,是吗?……”

  在得到我的肯定答复后,对方马上说:“接下来要进行网上投票了,我公司可以组织亲友团为您投票……”

  一开始,我还很礼貌地婉言谢绝。但是,这些人显然训练有素,颇有百折不挠的精神,继续不温不火自问自答:“您能告诉我谢绝的理由吗?是担心遇到骗局吗?那您获得名次后,再给钱好了……是害怕被发现吗?我们绝对是动员亲友团人工投票……是嫌价钱高吗?这是省教育厅组织的评选,评上后荣誉是无价的……”

  我实在受不了了,打断她的话,说:“都不是!我觉得用这样的方式拉票,本身就很丑陋。就算评上了最美教师,我会因此厌恶我自己……”

  他们继续耐心说服:“但是,您的事迹很突出,您不请公司帮您投票,别的候选人也会请公司投票……到时候您不是很吃亏吗……”

  一次、两次……我烦了,再接到类似电话,顾不上风度,便很没礼貌地打断:“评上就评上,评不上也无妨。请你不要再来打扰我了!”

  根据我的经验,挂了电话后,会接到一个短信,大致内容是:“您好!我公司是发动会员给您手工投票的,以帮助您在这次评选中拿到满意的名次。我公司2015年评选活动报价为第一名12000元,前三名9000元,前五名6000元,前十名3000元。我知道老师您有自己的原则,我也不能让您打破这个原则,但是也许别的公司也会去联系别的候选人,还需要您再慎重考虑。打扰您了,再次抱歉,这也是我的工作,请您谅解,有需要请再来电话……”

  这些电话号码有深圳的、长沙的、广州的、成都的等等,并且会在几天后锲而不舍继续来电。前两天我正在午休电话就响了。被惊醒后,很不爽,我忍不住怒吼:“请你不要再来打扰我,否则我要报警了……”一会儿手机短信又来了,人家自报家门说是某某网络公司,接着连自己的真实名字都告诉了我。他除了报价,还善解人意地说:“我也只是想让您有一个好名次……”

  其实,我早已对名利荣誉置之度外,尤其对最美教师的评选不敢抱太多的想法。我注意到,在这些参评的老师里,有一位老师在乡村教学点一干就是近40年;有一位老师是农业大学的教授,一年360多天,他有300天都在田野里,风吹日晒却其乐无穷;有一位老师不仅长期坚守在农村,而且在下雨天划船接送孩子……他们一个个都那么优秀!

  与这些老师相比,我哪里有资格参评?这些农村教师,肯定不会花钱请公司发动员工投票的。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我若是投机取巧,岂不是无耻至极?用这样的方式取得最美教师的称号,本身就是对“美”的最大伤害。

  接下来,我要谈谈“选美”中可能出现的、第二种类型对“美”的伤害。

  当我的孩子听说我要参评河南最美教师时,忍不住嗤之以鼻:“你?有什么资格?人家为了学生,都残废了……”

  我的高中同学听说后也说:“你趁早连材料都不用写。人家为了工作满身是病、未老先衰,家庭也不要,孩子也不管,除了工作什么都没有……你呢?”

  我不禁再次陷入沉思:最美教师的含义究竟是什么?难道就是为工作舍弃家庭幸福和健康美貌,未老先衰?

  早在几年前,我曾接到平顶山一个陌生校长的电话,他说: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是我们平时学习的主要楷模。但是,他们俩不约而同都是英年早逝,据说原因都是积劳成疾。再看看周围一些英雄劳模,也多有一身疾病,且不能照顾家庭……难道,我们在学习上积极上进,在工作上无私奉献,最终却都要以失去健康、幸福甚至生命为代价吗?这样的付出是应该的吗?这是教育的本质、人生的真谛吗……的确,我们在现实里确实耳闻目睹了很多很多为工作、为学生舍弃家庭、孩子甚至生命的优秀教师,媒体往往把这些人物及他们的事迹当成我们学习的榜样来宣传,宣传时又往往给人一个错觉——似乎“爱学生”“爱事业”,就是要舍弃很多幸福和快乐。

  我们评选最美教师、树立榜样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让多数一线教师向他们学习。

  但是,如果宣传仅仅停留在那种舍弃健康、家庭、幸福快乐的生活上,有几个人能做到?又有几个人愿意做到?这,只怕是对“美”的误解吧!因为很多人一听到最美教师——比如我那上初中的儿子,和我那高中时期的同学——马上就想到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民族的教育事业,含辛茹苦、任劳任怨、只有付出、不要回报,甚至为了救人,非死即残……这些观念会导致老师们害怕成为“最美”,拒绝成为“最美”。这就是我所说的第二种形式的对“美”的伤害。究其原因,是我们在评选中拔高了“美”的底线。

  其实,如你所知,美的形式当然是多元的。

  我想起了子贡赎人的故事。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回国后就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不接收国家的赔偿金,人们都称赞子贡大公无私。但是孔子说:“赐啊!你做错了,你这样会破坏鲁国的法律。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再愿意为在外的同胞赎身了。”因为,人们都赞美子贡不肯接受赎金,那么,下一个在外国看见鲁国奴隶的人,如果赎了奴隶,还敢不敢要赎金呢?如果要了,人家会说:子贡都不要赎金,你为什么要?所以你不够高尚、不够无私。

  换位思考一下:我好好地帮助奴隶赎身,最后却落得个不够高尚的评价,以后我还愿意为同胞赎身吗?如果赎人后不要赎金呢?自己家又确实需要这些钱,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子贡那么富有。

  所以孔子说子贡:“你如果接收了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

  “子贡赎人”是用自己的钱做了一件好事,本应该被树为道德典范,夫子为何反而要批评他?

  子贡的错误在于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拔高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样使很多人对赎人望而却步。

  违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德是世上最值得提防的东西。把道德的标准无限拔高,或者把个人的私德当作公德,两种做法只会得到一个结果,那就是让道德尴尬,让普通民众闻道德而色变进而远道德而去!

  夫子见微知著,洞察人情,实在是了不起。

  同样,如果把最美教师的标准提高到必须牺牲健康、幸福、子女的成长包括舒适的物质生活……会让大多数普通教师对“美”望而却步,这反而就是对“美”的伤害。

  我非常尊敬那些为了事业无私奉献的教师,输在他们面前,我心服口服。

  我的观点是:社会发展到现在,人们对美的理解开始多元化,并非牺牲小我成就大家才是唯一的值得称道的美。孩子尤其不是父母的私有品,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倘若为了别人的孩子,忽视自己的孩子,万一(我说的是万一)导致自己的孩子成为“问题学生”,那不是把难题推给了自己孩子的老师吗?倘若孩子走向社会成为“问题青年”,那岂不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一个优秀的教师,保持健康的身体、积极的心态而美美地活着,也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事,而是能影响到家庭生活、教学质量、学生成长的事。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更是整个社会伦理道德的需求。我们做最美教师,一定要在照顾好家庭的同时,在工作上也做出卓越成绩。

  做一个积极、阳光、善于学习、善于思索并能享受人生的美丽教师,才是社会的需求,才是广大老师愿意学习的标杆。

  从这一层面上讲,我必须积极为自己拉票,为所有候选老师拉票,更为我关于“美”的观点拉票。我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加深大家对“最美教师”的多元化理解。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