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需摆到更重要的位置上

时间:2015-09-03     作者:凌宗伟【原创】   阅读


  8月11日,教育部官网公布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个《指南》尽管来得迟了一点,但终究还是来了。

  现实的情况就如美国学者克尔斯滕·奥尔森在《学校会伤人》一书中所说:“学校是危险地带。”当下的学校,总是为了达成某种教育目标而无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进程。

  有人说,《指南》落实起来有困难。是的,如果以为颁布个什么文件就能解决某个教育问题的话,无疑是痴人说梦。但通过颁布《指南》,指引教育工作者多了解一些教育科学理论是很有必要的。笔者以为,颁布《指南》的意义在于推动学校和教师恪守职业伦理,从脑神经科学和心理学视角出发,妥善处理身心尚在发育的孩子们可能出现的而以成人视角无法理解的问题,最大限度地维护孩子们的人格尊严,让他们在等待与呵护中健康顺利地成长。

  现行学校教育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普遍存在的问题都是只重视知识灌输和应试技能的训练。即便是所谓的智力开发也是直指这两个方面,普遍忽略了学生的生理实际和心理状况。加之缺乏对脑神经科学的研究,使得学校教育在许多情况下只有管束而无引导和帮助,甚至无视为人的尊严。

  据此,要让《指南》落到实处的前提不只在于心理辅导室硬件的建设,更在于软件的提升。恐怕目前最紧迫的就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和脑神经科学知识。

  为什么当学生可能出现自伤、他伤等极端行为时,心理教师应突破保密原则,及时告知班主任及其监护人?教育工作者要有一点职业敏感。敏感不仅来自经验,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了解与教育有关的乃至看起来无关的知识。如果当我们意识到学生的某种言行可能酿成某种祸端而不及时告知相关人员的话,那就是失责!

  为什么要禁止心理教师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给学生贴上“心理疾病”标签?或许有人以为让学生接受心理测试是为了寻找某种帮助和“疗救”的依据,并没有什么恶意。殊不知,许多时候成人对孩子的伤害往往正是在“善意”下发生的,而这样的伤害远甚于明火执仗的批评。因为心理测试会给孩子某种暗示:你的心理可能出问题了。强迫测试的同时已经给他们贴上标签了。许多案例早已表明标签致伤的威力是巨大的,一个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可能一辈子都难以摘去。这种伤害“是一种隐藏很深、持久性强的伤害,它是结构性暴力伤害的结果”。

  总之,《指南》至少可以让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可或缺,更需要摆到重要的位置上。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