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高考状元?时间:2015-08-12 始自科举考试的“状元崇拜”近年来愈演愈烈,虽有明令禁止却始终无法阻挡这股疯狂。中国两所顶尖高校甚至为了招收“状元”不惜在微博上“互掐”,这其实是当前社会上一些人功利而短视的缩影。 这些年来,每当高考放榜,“状元”便是绕不开的话题。一个高企的分数就使平时挺正常的“同窗”顿时成为神话。在利益的驱使下,媒体、母校、商家、名校则心照不宣地共同营造一个混乱的消费图景,“状元”则或主动或被动地成为这个图景的焦点。 翻看新闻,呈现在公众眼前的高考状元,往往都是神话一般的人物。许多人不但人缘好还爱看韩剧爱上淘宝,甚至从来不“开夜车”,简直是“十全十美”。回忆起高考和高中生活,他们往往是一副“王者归来”的英雄形象,不但以鸡汤的方式笑谈人生,甚至有人还“最遗憾数学考了149分”。在他们身上你看不到十七八岁孩子的青春,只有“一出生便风华正茂”,只会懊恼“人比人气死人”。 抛开媒体制造的“幻景”,高考就是一次考试,有较大的偶然性,成为高考状元,也是如此。高分并不意味着未来就一定成功,甚至进入大学后也不一定就比其他人优秀。这些道理多数人都会明白,一旦碰上真人真事,还是无法避免地陷入种种误区。 金榜题名曾被古人列为人生四大乐事之一,有其现实原因。“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你在科举考试取得成功,便可以为官;位列状元、榜眼、探花者,甚至以后可能位极人臣。但现在不一样,高考成功可以让你上个好学校,以后能否“走上人生巅峰”都是未知,甚至能不能找份理想工作都还不一定。 当然,高考状元的优秀毋庸置疑。他们在学习、成长和奋斗中的故事,可以拿来激励99%的后来学子。 但当前,一些人对高考状元的追捧正在偏离正常轨道。相同梯次的高校之间手段百出,互相争夺高分生源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这实际上是当前社会上一些人功利而短视的缩影。一些高校并不在乎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他们争的也并不是优秀学子,而是考核“指标”、某某地区高分考生入学率。 可叹的是,一些高校一方面招收了那么多优秀生源,却不见如何精心培养;另一方面,这些高校在校庆时常常以走出了多少高官、富商校友为荣。 真要树立高考状元的榜样,媒体应该真实地报道他们奋斗的故事,而不是以铺天盖地的神话故事来“包装”他们;真要重视人才,名校应该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针对性的“择优录取”和培养。 如何看待状元,实际上也折射出人们如何看待自己:你从状元身上看到了奋斗和励志,对待自己的态度必然也是积极向上的;你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神话和光环,那么你将无法正视自己。这不是鸡汤,而是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