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卡在哪儿

时间:2015-07-08     【转载】   来自:中国教育期刊网   阅读


  近日,南京一所名校的“小升初”考试,上千名家长蜂拥送考的震撼场面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这次考试中,约2530名考生竞争320个名额。而在此前不久,郑州也有近4万小学毕业生争先恐后为进入名牌中学参加考试。

  近两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在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但“新华视点”记者在广州、上海、南京等城市调查发现,多地仍频频出现“小升初”赶考现象,一些民办名牌初中和外语学校更成为择校的热门之选。

  为规避政策考试花样翻新

  从2014年至今,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破解择校难题。全国各地也大力规范“小升初”招生。如北京取消共建,实行划片入学,广州叫停公办外国语学校和民办初中笔试招生。可是,今年各地的“小升初”还是出现了各种乱象。

  —— 一些民办初中为“掐尖”举办考试。

  在郑州,近4万小学毕业生参加了6月27日、28日举行的郑州市区民办初中“小升初”阶段性评价,一些热点民办初中的参评学生和招生计划的比例高达14∶1。

  在广州,教育局规定,民办初中必须从7月1日起接受报名。然而在此之前,很多民校已经开始“暗招”。一些家长告诉记者,多数民校根据各类杯赛的排名招收学生,还有一些则借助培训机构组织考试进行招生。早在6月25日前后,很多孩子已经收到热点民校的录取通知。到了7月1日,一些违规提前招生的民校再把已经选定的苗子叫回来“走走形式”,完成注册交费。

  ——外语类学校成政策“例外”。7月4日,2015年南京外国语学校英语能力测试开考,2500多名小学毕业生报名竞争320个名额。记者在现场看到,测试采用全英文考题,涉及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课文内容及知识,录取比例约8∶1。外国语学校的招生特权成为阻碍教育公平的最后堡垒之一。

  ——变相“考试”花样翻新。广州自去年开始叫停民办初中“联盟考”,要求改为面谈。广州市教育局民办教育处一位处长说,面谈时不能出现考试的内容,哪怕是“一加一”这样的题目都不允许。但一些民办学校在面试中还是用原来笔试出的那些题目,只是需要口头答题。

  上海一位今年升入某民办初中的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小升初’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孩子在四五年级的学业等级、竞赛成绩等,如果不是‘全优’,没有证书,连面谈的资格都没有。”

  “升学率”成择校热最大动力

  据记者调查,一些公立名校和民办学校在中考上的“优异”表现,使得“小升初”的择校热动力十足。

  上海陈女士的女儿去年就近进入一所普通公立初中,虽然上初一的女儿在班级里成绩优异,但陈女士夫妇依然忧心忡忡。“很多人告诉我,进了普通初中,即便学得再好也很难升入重点高中,更难考上名牌大学。”

  而一旦进入名牌学校则完全不同。“进入南京外国语学校就是未来前途光明的保证。”家长丁女士告诉记者,进入“南外”初中就有很大几率能进“南外”的高中部,而“南外”本部高中一年毕业生400多人,其中200人保送,200人出国,只剩下几十个学生需要参加高考。“有保送、出国、高考‘三保险’,家长怎能不趋之若鹜?”

  通过招揽优质生源,一些民办初中的中考成绩日益突出,反过来进一步成为家长和学生的热门选择。上海虹口区一名校长表示,民校有招生自主权,使优秀学生在民办学校相对集聚。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公平现象,使很多民办初中在中考成绩上优于公办初中,引发家长疯狂择校。而部分公办初中由于不满意这种生源选择上的劣势,也会采取设定特长班、兴趣班等方式参与生源的争夺。“这样一来,免试就近入学就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6月29日,广州市教育局公布8所被认定为违规招生的民办学校,并处以通报批评乃至减少明年招生计划10%—20%的重罚。但事实上,违规招生的民办学校远不止这8所。

  广州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很无奈:“只要涉及违规招生,我们查实一个,处罚一个。但因为很多线索都是举报人匿名用公用电话投诉,根本找不到确凿的证据。”

  专家:应取消招生特权扩大优质资源

  专家认为,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免试入学关键在于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不要把外国语学校变成留尖子生、掐尖子生的基地,更不要把外国语学校办成出国预备学校。”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红说。

  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取消外国语学校的招生特权。广州在去年禁止外国语学校“小升初”笔试基础上,今年再次严格招生,市属公办外国语学校初中招生方式从“指标分配到区+面谈”调整为“指标分配到区+电脑派位或抽签”。

  而民办学校的招生规范一直在社会上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民办学校应该享受招生自主权,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必须免试,民办学校可以自己选择招生方式。但更多的专家则认为,无论是公校民校,只要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应该遵守义务教育法,严格免试就近入学。


  免试入学不该有“特区”

  写入《义务教育法》的“免试入学”是一个普遍和硬性的约束,不应有法外特区。如果有的免试,有的考试,素质教育、均衡发展、缓解择校等美好的愿望就可能沦为空谈,动辄“场面震撼”也有负面的舆论效应。今天的义务教育学校,如何更好地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一味地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这一点很值得学校管理者深思。

  据报道,7月4日,某外国语学校进行一年一度的小升初英语综合能力测试。现场上千名家长前来送考,场面震撼。在这次考试中,约2530名考生竞争320个名额。联想到前不久郑州民办学校小升初的火爆,几千人赴考的场面同样壮观。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大环境下,这样的场景不时地呈现在人们面前,难免让人产生困惑和忧虑,义务教育招生究竟怎么了?

  “免试入学”是《义务教育法》的要求。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12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免试入学”是义务教育法的明确要求,然而这一要求常常遇到来自现实的挑战。当前义务教育招生中的各种考试、测试屡见不鲜,恢复义务教育招生考试的声音也有抬头之势。在一些人看来,相对于“免试入学”,考试分数是一个更能体现公平的标尺。这样的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将其置于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置于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大环境下来看待,恢复义务教育招生考试,既不符合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也不利于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推进中、高考改革中,改变单一化地将考试分数作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扭转分分计较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的义务教育招生如果转而以分数为主导,用考试方式取代免试就近入学,明显不符合改革方向。

  “免试入学”更不该有特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遭遇现实挑战,各种小升初考试、测试的宏大场面便是一个例证。而这种场景往往是建立在这样一个逻辑架构之下,因为是外国语特色,因为是民办学校,因为是学校的实验班,所以有了考试、测试的理由,也因此可以成为“免试入学”的特区。

  一直以来,很多公办外国语学校在义务教育招生中享有特殊政策,可以提前单独招生、可以进行英语能力测试,但也因此饱受争议。在很多人看来,恰恰是这些招生方面的特殊政策,让公办外国语学校在小升初招生中抢得先机,也为这些学校“掐尖”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义务教育招生秩序造成一定冲击。当前,进一步规范招生行为,营造良好的招生环境,是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责任,公办外国语学校同样不能例外。过分强调外国语学校的特殊性,继续保留带有选拔性质的考试、测试,相对于其他公办学校而言也不公平。

  此外,在很多人看来,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只是针对公办学校而言,民办学校可依据民办教育的相关管理规定,不受“免试”的限定,通过一定的选拔方式招录学生,这也恰恰是体现学校自主办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从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看,要想真正避免家长压力过大和学生负担过重的情况出现,淡化义务教育招生选拔至关重要。也就是说,与公办学校一样,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民办学校同样肩负着自身的责任,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也要顺势而为。

  实际上,“免试入学”不会成为招生的“拦路虎”。面对蜂拥而至的学生,一些公办外国语学校和民办学校或许会说,不进行考试、测试,学校无法招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目前大部分民办学校招生已经逐步从原来的考试、测试转向面谈,并且在招生面谈中不接受获奖证书,不进行学科测试。

  公办外国语学校招生同样如此。从去年秋季开始,厦门外国语学校取消择优录取,以招收片区内小学毕业生为主,向实施免试就近入学迈出了重要一步。而广州市公办外国语学校招生经历了从笔试走向面谈,从面谈走向电脑派位或抽签。从今年起,广州市属外国语学校取消面谈改为指标+派位;区属外国语学校要招地段生,部分区取消面谈。这不仅是公办外国语学校招生方式的改革与进步,也是向教育公平迈出的新的步伐。这些地方和学校的改革实践表明,除了考试、测试之外,公办外国语学校和民办学校招生并非别无选择。

  写入《义务教育法》的“免试入学”是一个普遍和硬性的约束,不应有法外特区。如果有的免试,有的考试,素质教育、均衡发展、缓解择校等美好的愿望就可能沦为空谈,动辄“场面震撼”也有负面的舆论效应。今天的义务教育学校,如何更好地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一味地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这一点很值得学校管理者深思。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认为,“‘小升初’考试升学,意味着从小学、初中开始就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无疑是强化应试教育,扼杀孩子创造力”。他建议,应把热点民办初中也纳入电脑派位招生范围,义务教育阶段禁止任何形式的考试,让所有学校的生源趋于均等化,才能为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表面上是择校问题,根子是社会选择。”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专家、特级教师傅禄建认为,优质教育资源永远是稀缺的,靠教育部门行政手段来调节,往往是难以遏制这种客观需求的。我们不仅要把新办的普通学校尽快办成家门口的好学校,还要改革教育评判考核机制,真正强调学校的办学质量、特色,而不是看学科成绩。

  (作者王明  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