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以德立人”做为立校之本
思想道德的教育简称德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民无德不立,国无德不盛。”一个人要处身立世,要想有所成就,要走向成功,就需要以德立身。因此, 学校应把德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定地把“以德立人”做为立校之本。
一、 进行德育理论教育
学校在加强学生德育理论教育时,要根据学生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根据不同的环境与设置来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不要对学生进行一味地空谈,要根据具体的社会实例,讲解一系列的有关道德的实事加强学生对道德的认识,让学生对思想道德的教育产生追求的渴望,从而促进学生想要去进行道德的实践,这对学生对道德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的态度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每一位学生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对学生思想的形成有着很深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要与学校的教育同步,要从正面正确地引导学生,不对孩子过分骄纵,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打下深厚的基础。同时,社会的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社会上的整体道德水平也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中存在一些消极的道德品质,这会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产生一定的阻碍,阻碍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步伐。所以,要正确处理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各个方面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从而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二、 德育内容要与时俱进
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注意所教育的内容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正确进步的思想,必须是在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础上,遵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育观念,使德育工作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德育工作内容的与时俱进性表型在它的时代性、利己性、有形性和无痕性。德育的时代性要求倡导的教育方法要符合人性,教育学生成为一个文明的、心理健康的人,让学生具备公民素质,懂得法治社会的游戏规则,所以,德育的教育内容在发扬传统美德的同时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德育的利己性要求学生用道德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从中发现对自己有积极作用的那一方面,从而获得进行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德育的有形性要求在各科学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各方面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支撑,进而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责任感与责任心,加强学生的与人交往、与人合作、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等多方面的能力。德育的无痕性要求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从点滴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逐渐体会德育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还要求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看待事物、体验学生的生活,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不留痕迹。
三、 注重德育工作的过程
1. 参与实践。在学校的德育工作先行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强化自己的思想品德,同时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辨别“美与丑”“善与恶”,让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2. 创建良好氛围。在校园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让正能量萦绕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可以多给学生讲解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并做成手抄报、黑板报摆放在校园里;也可以挖掘和利用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的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可以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德育观念,让学生时时刻刻进行品德教育的学习。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它在教育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在现代的社会中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所以更要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价值。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