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初探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的问题行为是指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从行为表现的倾向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向性的,即攻击型;另一类是内向性的,即退缩型。
外向性的孩子,当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受到他人的压制产生不满、愤怒等情绪时容易出现打骂、斗殴等行为。由于这种外向攻击性行为破坏性明显,影响大,因此很容易引起重视。而内向性的孩子在受到严重挫折时,因焦虑,恐惧而易引起逃避、畏缩和自暴自弃等行为。由于这些行为对集体干扰不明显,对他人基本无影响,不易引起重视,甚至被误认为是守纪律。
正因为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不易引起重视,我们教育工作者才更应该关注、关心具有这种问题行为的学生,因为它会影响到这类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的特征
通过在实践中长期的观察和分析,我逐渐了解到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问题行为对己不对人
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一般只对问题学生本人产生作用,对他人和集体的影响微乎其微。这是由内向性行为的性质决定的。这类学生性格温顺、沉默寡言、孤僻离群、不与他人交流自己内心的感受。因而他们极少侵犯别人,对外来影响也逆来顺受。这种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本人心理的不健康或智能的滞后发展。
(二)问题行为具有隐匿性
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以消极、服从、依赖成人的形式表现出来,对集体和纪律的干扰不明显,因此具有极强的隐匿性。这种隐匿性增强了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对学生自身的危害程度。
(三)问题行为具有持续性
内向型问题行为是学生内心一种深刻体验的结果。它长期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智能发展。学生一旦形成这种内向退缩型行为,他们就会长期被自卑、焦虑的心理阴影所笼罩,并可能影响其一生。
(四)问题行为的危害大
在强调以人为本、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今天,这种行为的危害显得尤为突出。它妨碍人的个性发展,影响人的个人心理品质的形成。更因为这种行为有对己不对人、隐匿性、持续性的特征,使得它对学生的危害性更大,而且往往是学生今后不适应环境的预兆。
二、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的危害
从实践中我了解到这种行为对学生有以下危害:
(一)问题学生自暴自弃、悲观消极
这种孩子一般极少有笑容,做事不主动,给人以没有生气、没有活力、没有上进心的印象。由于缺乏肯定和表扬,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看法十分灰暗,对未来的期望值不高;由于受失败和挫折的困扰,他们的自卑心很严重,个别的愤世嫉俗甚至走向自杀。
(二)问题学生敏感逃避、胆怯焦虑
内向退缩型行为儿童的气质多属于抑郁质,性格又十分内向,所以他们很敏感。由于这种问题行为往往是学生受挫折引起的,这就使其害怕再次受挫,进而产生对事物的逃避心理,害怕面对生活和学习等。结果就使学生的学习成绩迅速滑坡。
(三)问题学生不易适应环境
因为内向退缩型学生易产生焦虑、恐惧、自卑等情绪,使其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产生逃避、畏缩的行为。特别是这类孩子的自卑感使其总觉得低人一等,不能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所以,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学生常常难于适应新的环境。
(四)问题学生抗挫折能力差
学生一旦形成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挫折对其简直是致命的打击。受挫时,他们的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就会更加严重。抗挫能力差,使这类学生社会化程度低,将来很难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所以教育实践中应特别注意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
总之,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危害是巨大而持久的,教育工作者对这类学生的教育是任重道远的。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从关心学生的一生—世出发,帮助他们改变现状,走向成功。
三、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的成因
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受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制约,也与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有关,是环境与教育等外在因素和学生生理、心理状态等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家庭的不良影响
以下的家庭或家长的教育行为容易使孩子成为内向退缩型的问题儿童。
1.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接受到不良影响,因而限制子女的交往活动,导致孩子交往能力差,不合群。
2.家长对孩子过度庇护,使孩子沉默寡言、抗挫能力低,逐渐地就发展为内向退缩型。
3.在自然结构不健全的家庭(如父母离丧或家庭重组),学生因缺乏父爱或母爱,学习、生活得不到应有的关照和保证,产生自卑、消极悲观心理,从而成为内向退缩型的问题儿童。
4.家庭成员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很容易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前苏联的一项调查表明,对社会不信任的家庭的典型特点是:对同志、领导不信任,不愿多接触,关系紧张。无论什么情况下总是袒护孩子,鼓励孩子以怀疑、敌视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人们。这种家庭中的孩子多属于内向退缩型的问题儿童。
5.家长对孩子过分严格、粗暴和专制是使孩子成为内向退缩型问题儿童的重要原因。打骂、压服使孩子对大人疏远、不满,会使性格内向的孩子由于胆怯、紧张而逃避。
6.家庭中的歧视虐待也会使孩子成为内向退缩型的问题儿童。或因是女,或因生理上有缺陷,或因从小不在父母身边缺乏感情,或因后父后母等,都可能使孩子感到没人爱,从而孤僻、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二)社会的不良影响
1.失败的社会实践使儿童内向退缩。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使一些儿童在初入社会时上当受骗,遭受挫折。由于思维的定势使他们“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而成为内向退缩型问题儿童。
2.社会或周围人的歧视使孩子内向退缩。一些生理上有缺陷或家庭不幸(父母离丧、劳改等)的孩子,在社会上不仅没有得到一定的同情和照顾,反而受到一些人的歧视、冷言冷语、挖苦讽刺。这样,这些孩子自然变得不相信社会,从而成为内向退缩型的问题儿童。
(三)学校教育不当
学校生活与教育中一些不良因素是产生问题行为的直接原因。
1.教师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对学生的要求不切实际,往往使学生完成不了学习任务,从而遭遇到不必要的挫折和失败。
2.教师性情暴躁,对学生不关心、不尊重、不耐心、不公正,学生的自尊心经常受到伤害。其深刻的情绪体验往往在内心沉积,逐渐就变得内向,沉默寡言,成为内向退缩型问题学生。
3.教师教育中的命令式、强制性、简单粗暴、动辄训斥或变相体罚等教育方式使学生害怕老师,疏远老师;使学生感到彷徨、紧张、焦虑;因而易成为内向退缩型的问题学生。
(四)儿童的内因
1.性格、气质是儿童成为内向退缩型的重要因素。性格内向、抑郁质的孩子在受到挫折时很容易心灵封闭,不与外界沟通,从而形成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
2.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某些消极因素也会使儿童内向退缩。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过程缓慢,落后于绝大多数同龄学生的发展水平,因而对学校和社会很难适应,遭受到失败和挫折,导致其内向退缩。
总的来说,学生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都有其产生的外因和内因,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学生长期缺乏社会导向能力而屈从于外部诱因及内部冲动的结果。
四、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的矫正
(一)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是预防和转化的根本
教育工作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和迟效性。这些特点在内向退缩型问题学生的转化上尤为明显。教育工作者必须对这类学生充满爱心和责任心。
(二)缩短与问题学生的情感距离是转化的关键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交往的疏密,相互关系的亲疏,都受感情距离的支配。缩小与内向退缩型问题学生的情感差距,师生相互信任,就能增大转化的机会。教师以情动人,激起内向退缩型问题学生的情感共鸣,感情上相通相容,他们就会信赖教师,并有可能接受其开导和教育,与教师形成心理合作,从而打开封闭的心灵之之窗,克服自卑、消极、胆怯等心理阴影。
(三)运用集体的力量是转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集体的关心和帮助,使内向退缩型问题学生不再有孤独感和被遗弃感,将使他们积极地与人交往,提高交际能力。另外,还要为其提供为集体服务的机会,使之得到他人的赞许和肯定,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消除挫折感和自卑感。
(四)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是转化的环境条件
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开放、轻松、愉快、没有歧视的大环境中,让他们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而不是失败的痛苦。这样,谁的心理还会封闭,谁还会悲观消极、自卑胆怯呢?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加强与社会和家庭的联系和沟通,使各个方面的教育形成合力,提高教育的效率。如果有可能的话,应建立社区教育服务站,使上述三方面的教育力量拧成一股绳,使教育事半功倍。
总之,促进孩子个体成熟,即儿童个性社会化过程,是儿童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内向退缩型问题儿童缺少与他人的相互理解,无法妥善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很难与人合作,因而将来可能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教师都必须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其他综合素质健康地发展,高效率地完成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