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惩戒”让他迷途知返

作者: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城镇初中 闫杰芳 【 转载 】 2017-01-11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对极端特别的学生,理智地、适时地、适度地进行有目的的惩戒,以使他回归正常,也是必要的和有效的。理智、适时、适度、目的明确,是实施惩戒的最基本要求。

几年前,我曾接任一个初三毕业班的班主任。刚开始工作,耳边就充斥着各任课教师对班里小田同学情况的种种反映。总起来说,小田的脑子反应是很快的,但自初一以来,他的成绩每况愈下,现在几乎已到年级最后;虽瘦小,但个性阴郁,时常对同学造成不大不小的流血伤害,使班级常处于不安之中;性格反常,对老师的表扬赞赏和个别谈话的反应都极为强烈,常以事后放掉老师车子的气甚至割破车胎等方式报复;对批评的反应更不用说。并且无法与家长有效沟通——家长要么不接电话,要么借故推脱,即使老师家访也很难见到家长。

小田的行为和心理都比较扭曲。要解决小田的问题,首先要清楚地了解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就当前掌握的情况,问题的根源似乎是在家庭中长期形成的。这是我们面临的必须进行矫正的。但是,当下并没有一个解决问题的契机。

针对老师们对小田的反映,我明确要求老师们在各方面只是默默关注他,不让他感到被关注的压力;与班委成员交流,要求私下做好同学们的工作,避免因言语不合带来冲突等。

在此期间,我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了小田的基本情况:小田该上幼儿园时,母亲带他离家到县城,一个人辛苦打工,供他上学。母亲自认为为他付出了太多,因而对他的要求十分苛刻。从上学开始,就要求他必须是最优秀的,否则就严苛责骂。这样的要求,是小田无法达到的。渐渐地,在责骂声中,他成绩不断下降,心理也不断扭曲。对所有关注他、关心他、鼓励他的人都产生了本能的反感,并进行报复。

综合上述情况,要解决小田的问题,关键在于必须使小田直接的、真切地感受到母亲对他的爱,生发基本的感恩之心,并由此激发他向上的激情。

新的学期开始了,一个突发事件发生了。

一天下午第二节课,任课老师紧张地叫我:小田吐了!原来第一节体育课到一半时,小田以肚子疼为由请假回到了教室,喝了早先带来的白酒。教室也因此狼藉不堪!

小田的母亲终于到了。我要求他把孩子带回家照看,并告知她,因小田多次严重违纪,将被劝退。我并及时将该措施的教育目的对学校相关方面作了说明——希望通过家长反对劝退的过程让小田感受到母爱,从而矫正他的心理与行为。

小田家长开始来央求我。我告诉他们,必须带着孩子来。之后,他们一家三口开始不断找我。每次见面,我对小田视而不见,只是批评家长对孩子从不关心,放任自流,导致孩子走了偏路。开始,小田颇有幸灾乐祸之感;不久,他开始若有所思;直到一次我批评他家长后,他眼带泪光,怯怯地对我说:“老师,其实,不是这样的。我妈对我一直都好。我真的想回来参加总复习,参加中考……”

他告诉我,这四周里,最近十天在用心复习。趁热打铁,我与他对照守则,拟定他重回班级的条件。从对父母、老师、同学、自己四个角度,共拟定九条;同时,为了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又详细制定了利用课余时间的规划。他主动要求母亲监督他在家对时间的利用。

小田的心灵终于被碰撞出了火花!近四周的煎熬,终于可以结束了!

之后的日子里,老师们终于可以正常地关心他、批评他了,尽管小有反复,但不再阴郁报复了。在近两个月的艰苦复习中,他不断进步。中考时,终于达县一中的录取线。

去年冬日,偶遇小田。临别时他说:“老师,是您让我知道了我妈那么在意我。”

小田重归正途是抓住契机,目的明确、适时适度的惩戒发挥了作用。在规避惩戒的过程中,小田目睹了家长的苦心付出,真切地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促使他迅速发生了转变。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极端情况,施教者满怀爱生之心,从受教者健康成长、长远发展出发,抓住契机,适时适度地运用适当的惩戒手段,达到矫正受教者心理和行为、促使其健康成长的目的,是有效的和必要的。



0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