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作者: 山西省晋城市星河学校 靳坤辉 【 转载 】 2017-01-11

在新的美术课标要求中,要真正推行美术素质教育,就必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培养和提高。那么,如何在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呢?

一、培养参与意识,形成参与定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借助幻灯、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音乐、影视、图片等艺术资料,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可以丰富、映证和深化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创设一定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达到“曲径通幽”之效。

二、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参与机会。学生有了参与的兴趣、能力,还必须有参与机会,否则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自身情况,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中学生的观察力已经能自觉地、自主地观察事物、分析异同。学生在绘画中观察比较自然和具体对象后,思维就有素材,接着以自身体验进行绘画就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另外,学生在模拟、参考范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将范画的形象加以增减、缩放、挪移、变化等处理,创作出新画作。同时,大胆用色,依照创意表现。但要告诫学生在作画时,不要用尺子去画出呆板的线条,要让他们知道那是一种机械的作画方法,按照那种方法画出来画是无生命的。

三、课堂绘画作品的展览,让学生在“看”中参与。绘画是由线条、色彩、形体等外在形式构成的可视图像,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特别是举办同班同学的或同龄人的优秀绘画作品展览会,在一定程度上,学生们都爱看。看了之后学生们还会自觉地学习其中的优点。在上课前,拿一些前几届或平行班的作品当范画,或把自己班的优秀作品展览在黑板上,请同学按小组分别上去看。学生对此较感兴趣,看得仔细,学得认真,因为这时的看,关系到自己的具体操作。老师若再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下那些作品构图、色彩等方面的优点,学生会掌握得越快,越全面。同时老师提出要求,布置任务,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学生创作素材的积累也有很大的益处。

四、让学生走上讲台,在“教”中参与。在传统教育中,师讲生听。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唯命是从。讲台与课桌近在咫尺,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却遥遥千里,这种课堂气氛中的学生沉闷、压抑,主动性不能发挥不说,甚至感到“学海无涯”,从而厌课、厌学。心理研究成果早己提示: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情绪积极,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教师要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这样学生肯定愿意,而且教得认真,学得开心,真正体现自主参与。

五、让学生学会评价,在“说”中参与。大部分美术教师在作业讲评中多采用教师讲评法,可它受教师个人的年龄、性别、知识水平及爱好等方面的影响,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遏止学生的思维与个性发展。为了提高中学美术课质量,必须让学生也参与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就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能力循序渐进。在初中一年级一般以师生互评为主。在初二开始,一般以学生互评为主。让几个同学相互评价对方的画,把个人的审美标准和作画认知表现出来,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在这一形式的评价中,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评价标准。到了初三,基本上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画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强化优点,如果发现了不足或有了新的创意,可以把画取回重新修改,完善作品.通过这几种课堂习作展评,让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绘画、审美、创新等美术素质之目的。

六、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鼓励自我体验,就是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材料的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在教学国画时,让学生自主体验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时,更要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工具的性能,从润笔、着色、用水、点墨、行笔的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0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