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学的美渗入学生的内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所以,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安排了许多精典古诗,并配有同步朗读的古诗文书。那么,如何进行古诗的教学,让国学的美渗入学生的内心,影响学生的心灵呢?我认为,对小学生进行古诗文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看图悟境
小学课本中的古诗大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并且每篇古诗都配有简单却意境深远的插图。在教学前,不妨来个图片赏析吧!让孩子们先看,掌握看的顺序,或是由近及远,或是从上到下,用你的慧眼来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然后,把你看到的人物或景象用流畅的语言叙述出来。这样,在未学古诗之前,孩子们已经大致了解了整首诗的主要内容,而且,语言叙述也基本上概括了古诗文的意思,教师在释义教学环节也可水到渠成。看图之后,就要引导孩子们由图深入,先是引导孩子们想象图中人物的语言及心理,图中的人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他的所言所想也就表达了这首诗的情感;最后,还要从图中的环境领悟整首诗的“意”。环境是与古诗的“意”相互映衬的,寒风萧瑟,诗“意”必定孤凄苍凉;艳阳高照,诗“意”必定愉悦轻松。古诗的插图是教学的引子,合理而巧妙地利用它,必将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未闻声之前已先悟其境。
熟读会意
好的古诗是在读中感悟到它的美与蕴味的,老式的字而词,词而句的古诗文教学不仅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而且会割裂诗的本意,将美扼杀在形式主义中。古人云:“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写诗况且如此动情,读诗则更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可以先示范读,注意断句、抑扬顿挫、重点字重读,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形式不拘。当看到学生有会意之情时,或有陶醉之态时,这首诗他便已经读懂了,想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纯粹的字面解释能描绘出那种苍凉又辉煌的美吗?只有在读的过程中,脑中升腾起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才能在心灵深处慢慢浸润出这首诗的意味。一首好诗是一曲歌,学生可以唱出来,表达他的情感;一首好诗是一幅画,学生可以画在心中,表达他的领悟。“读书三遍,其义自见”,诗也一样,反复读可以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欣赏境界。
字斟句酌
当年贾岛为“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月下沉吟良久,可见诗中的关键字在整首诗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的关键字在诗中称为“诗眼”,要让学生反复体会。对于这类关键字,一是想一想这个字用在句中独一无二的含义,二是想想它用句中的绝妙之处,三是看看可有其它的替换字,试着替换一下,效果有什么不同。在反复替换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个关键字的独尊之位。以“春风又绿江南岸”这首诗为例,此句中,“绿”为这句诗的“诗眼”。在现代文中,绿是形容词,指颜色,但在本句中,“绿”活用为动词,含有“吹绿”之意。为什么不用“吹”呢?想一想,“吹”仅仅是一个动词,多么苍白单调;但是,“绿”字的使用,不仅让学生们面前展现了春天一派绿意萌动的江南美景,更体会到了春风吹绿时那种活泼灵动的美。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诗眼”,分析、体会、替换,让学生在反复斟酌的过程中领悟古诗文的用字之妙。
诗以致用
孩子们学习古诗,不仅仅是为了熟读成诵,那只是肤浅层次上的要求。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深的层次应该是进入孩子们的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完古诗后充分挖掘古诗的深层涵义,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学生不仅会对古诗理解得更深刻,而且会感觉到诗就在身边,产生一种亲切感。比如教学《游子吟》这首诗,在教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一名句后,可以让学生畅谈一下,在你的生活中,妈妈都为你的成长付出过什么?你能描绘一下当时的情景吗?你有什么肺腑之言,想要对妈妈说吗?妈妈是孩子最亲的人,这根感情的弦一旦被拨动,妈妈的爱便会一幕幕展现在学生眼前。想一想,灯光下的缝衣,冬夜里的盖被,秋雨中的送伞,病中的汤药,哪一样不渗透了妈妈殷殷的爱。让学生尽情地说吧,当母爱满溢,他的感激之情岂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这样,古诗的教学便有了厚度,在它浓厚的古文化氛围外,又添上了一层生活的外衣。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