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及解决策略

作者: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桐林小学 张 锋 【 转载 】 2016-12-18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和好处

合作学习首先要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我班每个小组都由6名不同能力、性别、性格、文化背景的学生组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以期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积极影响。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很多优越性。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小组活动重视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主要是因为低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

(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不经过独立思考而直接从好学生口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较少。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中往往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小组学习,学生围桌而坐,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这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个人责任感等。

(三)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我们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时,多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老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了个体的发展。笔者在观察中发现这一问题比较普遍。当然,笔者知道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充分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问题是:教师怎样才能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呢?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基本理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二)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够为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每个组长成了小老师,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的、民主的、互助的关系,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和个人的学习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能够真正促进每个组员的发展。



0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