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与德育渗透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道德品质的培养比知识技能的学习更重要。在全面贯彻新的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重视德育工作。
一、教师的人格素质是学科渗透的关键。教师的人格品行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在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教师没有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不能教育出具有良好品德的学生。学生希望他们的老师不仅是教师、学者,还是长辈、朋友;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及创新精神。一个好老师,不仅对学生有学习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人格上的感召力。师德高尚,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学生受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的、终生受益的。因此,教师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学科渗透的关键。
二、挖掘教材的德育元素。数学教材中存在着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如我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通过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像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在初中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又如在学完函数图像后,通过对各类函数图像特征的总结,如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双曲线、有的是折线等,启发学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函数图像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高潮跌起,有时低潮绵延,所以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三、利用数学人物激励学生。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初步形成,因此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特征,通过对一些数学人物的讲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如在数学课的教学中,为塑造学生坚持真理的崇高品格。我讲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欧几里德在临死时还在高呼:“不能征服我,让我解完这道几何题。”其热爱科学的牺牲精神令学生感到震撼,并激发了他们追求真理,勇于实践的热情。为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科学献身精神。我讲述了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 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学习圆时又让学生了解了约1500年前,,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准确地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值,并将这一纪录在世界上保持了一千年之久的中国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
四、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为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同时也要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某些定理,公式的教学中,可适当补充简介发明者及发明过程。像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书籍中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要比欧洲人的发现早几百年。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学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理想和信念。
总之,德育应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当中,这不仅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挖掘教材,使德育溶于教学过程中,既可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