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奏响中国教育智库“好声音”时间:2017-02-20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教育智库作为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建设,提升我国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成为不容回避的话题。在“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高端论坛上,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此主题阐述观点,展开讨论。 嘉宾 朱永新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徐 辉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 谈松华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杨东平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周洪宇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 刘国卫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长江教育研究院学术部部长 教育事关千家万户,牵一发而动全身。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呼声越高,越离不开教育智库的建言献策。探讨教育智库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促进现代教育治理的客观要求。 教育智库“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 中国教师报:教育智库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我们的教育智库建设到底面临哪些问题? 周洪宇:当前,我国的教育智库“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按照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的总定位和教育智库“创新理论、服务决策、指导实践、引导舆论”的基本定位,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治理的客观要求,必须加强中国特色教育智库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打造“信得过、用得上、想得起、离不开”的特色教育智库。现在,众多类型的教育智库在定位上差不多,战术上尽管有所区别,但智库如何更好地参与和促进教育治理,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是教育智库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 徐辉:在教育领域,中国未来面临许多挑战和重大任务,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其中之一,而教育智库在这方面恰恰可以大有作为。把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能力有机结合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涉及政府、社会、学校等,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智库建设提升决策的法制化、科学化水平。总体来看,我国教育智库建设方兴未艾,但不是所有机构都有能力成为教育智库,也不是自己标榜就能成为教育智库,全国性、地方性专业教育智库建设需要实事求是、科学定位。目前,一些智库建设存在“标榜和吹嘘”问题。 朱永新:发达国家一般都非常重视教育基础数据信息库的建设。如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是一个集教育信息管理、科学研究、决策支持、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教育信息管理综合联合体。NCES的数据与信息都是公开的,在他们的官方网站上,任何人都可以查询到美国学校的基本信息。这既有效防止了数据造假,又防止了教育信息的不对称。而我国教育智库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数据没有权威机构的归口管理,数据信息基本没有向社会公开,基础教育信息缺乏、信息不对称,各种教育信息彼此矛盾的问题比较普遍,无法适应我国教育现代化和治理能力水平提升的根本需求。 教育智库建设应有分层、分类特点 中国教师报:我国教育智库建设从全球视野看,起步较晚,问题也比较突出。那么,我国应该建成怎样的教育智库?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徐辉:在西方,教育智库是与利益驱动紧密相关的。美国是一个维护多元利益的国家,不同的组织、团体都有自己的智库,囊括政府、军方、企业、教会等。英国也不例外,在重大决策出台之前往往会成立一些由知名人士牵头的研究团队,他们通过半年或者一年的大规模调研,针对重大问题形成调研结果,这些结果一旦得到官方授权就可以进行发布,这样有助于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建议。 朱永新:智库的建设和形成应该有几种形式:第一种是国家智库,为国家制定教育政策提供咨询,按国家规划进行论证、分析和完善;第二种是常设性咨询智库,由社会名流、知识分子组成。日本有一些咨询机构由名流学者领衔,以一定的独立性开展智库工作,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第三种智库以批评、监督为主要特点。目前来看,我国还没有形成这样的智库类型。这种智库侧重从民间立场研究和思考问题。比如,日本有教师工会、学生团体,往往从独立的民间角度提建议。日本还有国民教育研究所,与国立教育研究所不同,一般是列举相对的案例,持相反观点。 因此,我们的学者在为智库建设助力时,政策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但在学术上一定要有民间教育立场,尽可能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能够反映社会各界不同的利益诉求,为制定更科学、更合理、更完善的政策服务。 谈松华:教育智库建设是当前教育界十分关注的。教育智库与一般教育研究机构有不同的特点,它是以研究战略和政策为重点,为党和国家在教育重大决策上提供咨询。从这个角度讲,教育智库的建设要有全球视野、中国立场、专业力量,要有广泛的社会联系。教育智库的建设不仅需要专业人员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非常重大,集中了美国教育界很有声望的一批专家,同时有大量的财力支持,在教育界、政界和社会各方面都有广泛的联系和影响。这与国家的整个决策程序和文化氛围很有关系,我国也应该有这样的教育智库,在教育界享有很大的声誉,发挥更大的作用。 政府科研机构亟待转型发展 中国教师报:作为政府教育智库建设的重要部门,教科院等科研机构应如何发力? 刘国卫: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标志,作为教育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科院要对国家教育发展重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进行预测性研究,对教育发展中的应急性问题开展对策研究,提供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同时,要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教育政策的论证,为政策顺利实施提供科学支撑。 作为省级教育科学研究部门,我们必须尽快从专职做学术研究转向做决策咨询建议。具体包括:研究目的要从过去的探索新知识、创造新理论、阐述新原理,转向指出新路径、提出新办法。占位要“高”,必须传递中国教育的思想和主张;发展要“新”,必须错位发展;解决问题要“深”,必须统筹解决深层次问题;建议要“实”,必须符合实际、切实有效。研究对象要从过去重命题、范式、结构、趋势转向聚焦教育的前沿,认真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研究方法要从注重理论思辨、深入访谈转向实证研究、量化研究,为决策提供更科学和更具说服力的依据。评价标准要从重视论文发表转向对决策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民间教育智库也可“歌声嘹亮” 中国教师报:我国教育智库建设应涵盖官方和民间两方面。您认为民间智库建设应有哪些基本思路和具体举措? 周洪宇:我国教育智库建设,既要借鉴国外优秀智库建设的有益经验,又要扎根于我国实际;既要遵循智库建设规律,又要联系实际,突出功能定位、机构特点和工作重点。从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个案,从理论到实证,从转型到创新,从国外到国内,从历史到现实,从当下到未来,必须以全新的思维克服路径依赖和浮躁情绪,回顾历史,关注现实,着眼未来。 10年前,在湖北省教育部门支持下,长江教育研究院成立。研究院坚持“全球视野、中国立场、专业能力、实践导向”的具体定位,已经成为教育智库建设的一部分,目前正在探索一种以学术研究为基础、政策研究为重点、教育服务为支撑、出版企业为依托、政府和社会支持为后盾,“学、研、产、政、社五位一体”的新机制。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可以说是民间教育智库建设的代表之一。基本思路是以独立视角研究教育问题,以社会力量推动教育变革,成就具有公信力的民间教育智库。我们关注独立性、影响力、专业性,尽可能弥补资源和人才不足的现状。通过公众参与的行动研究、社会调查,揭示真相,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政策研究成为公民教育的过程。同时,通过新老媒体多种方式的传播,形成重大政策研究议题,真正实现民间教育智库的影响力。 智库合力自然形成,不能强求 中国教师报:建立分工明确、高效运转的协同创新机制,完善现代教育智库治理体系,也是今后教育智库发展的重要方向。您认为应该如何提升教育智库间的协同创新水平? 谈松华:教育智库与一般的研究机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来讲,教育智库是以战略和研究为重点,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咨询。一讲到教育智库,有些人就想一窝峰地上,这样很难将研究集中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教育智库具有专业性特点,需要有专业积累,有从事研究的专业人员。形成合力是自然的结果,国家智库建设的文件也十分明确地提到,中央政研室、中央财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参与国家重大决策,要加强与智库的沟通联系,充分运用智库的研究成果。因此,我们要注重智库的分层分类特点,做到有所选择。 徐辉:协同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新型教育智库要建立运转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这点我不否认,但我不赞成有些急于求成、没条件设立智库的部门也想形成智库。我强调两点:第一,学会科学定位。做什么样的教育智库,是地方性的还是权威性的,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是综合性的还是专业性的,定位要准确。第二,形成智库特色。如果智库建设对政府、社会、学校没有影响力,则很难成功。形成合力是自然竞争的结果,不能强求。经过未来的一段竞争,教育智库布局会相对科学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