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倾听思想力校长的成长足音时间:2017-01-05 回首2016年,那些专注于办学、服务于师生、钟情于文化的思想力校长们,在走向教育家的征途中,有哪些深邃的教育思考,为学校发展、师生成长奉献智慧,付诸行动?回顾这些校长的治校育人智慧,倾听他们的坚实足音,期待2017年有更多的教育家型校长涌现,更好的治校理念和办学精神凸显。 朱益民:做不妥协的学校“服务者” “百年老校”“传统名校”“重点高中”……当数个标签贴在同一所中学身上时,在多数人的眼中,学校崇尚的是“时间+汗水”式的教育。而在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校长朱益民看来,“学校要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负责,而不能仅仅盯住学习成绩。我要让每一个学生走出去时身上都有‘梅中气质’”。 在师生眼里,朱益民是一个不折不扣、不妥协的学校“服务者”。朱益民曾走过多所学校,却始终践行心中朴素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学生进到学校就要强调“四个好”:吃得好、睡得好、锻炼得好、学得好。这样做,朱益民承受了不小的压力,但她始终不愿意妥协。她说,学校若能培养这样一批“四好青年”,便是一所有自己特色的学校,而这也正是她心中理想的教育之路。 吃和睡,在朱益民心中绝非小事。而拥有国家一级游泳运动员身份的朱益民,更是十分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学校在运动场上的投入不菲,400米标准塑胶跑道、室内游泳馆、可移动式足球草坪等设施一应俱全。学校20多个社团,水中健美操、抖空竹等体育项目也不在少数。学校每年都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联赛,高三年级的排球联赛更是8个回合打到高考前夕……最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朱益民说,“学校就是要塑造学生身上的精气神和凝聚力,让他们拥有健康体魄和阳光心态”。 朱益民将自己定位于一个“服务者”的角色,她说当校长就是要做好服务工作。就是这样一名“任性”的校长,在她上任的几年里,尽管学生学习用时比过去还少,但“成绩比之前任何时候都好”。 让古老的文化历久弥新,是朱益民一以贯之的“文化强校”策略。2013年,朱益民提出“建设智慧学校,创新至贤教育”的优质特色发展规划,赋予了“至贤文化”新的时代精神。至贤,就是不断追求德才兼备的最高境界。对教师来说,就是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学生来说,就是要做到品学兼优、知行双修。 (2月24日 第604期) 钟樱:办没有“围墙”的学校 从2007年建校到2009年成立成都市金沙小学教育集团,只用了两年;从原来全校7个班到现在一个年级13个班,也只用了8年。做一名好教师,当一名好校长,是四川省成都市金沙小学校长钟樱的教育梦想。 在旁人眼里,即使是一所没有希望的学校,钟樱也要像玩古宝一样细细琢磨,总能从中发现闪光点和改进处。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将薄弱校办出新活力,钟樱以终身教育观念为理论依据,提出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实践活动,办没有“围墙”的学校,让学校成为社区精神文明的辐射源。 情感融入、观念融合、整体提升成为钟樱管理学校的三部曲。教师队伍在钟樱的带领下,实现了自愿成长、自觉成长、自主成长的“三级跳”。在她看来,教师、学生和家长“三驾马车”不可或缺,导师制、多元制与社团制充分发挥教师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学生才能真正成长;只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学校管理,才能赢得民心、反哺教育。 “今天的学校教育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少一些功利的检查和干预,让校园更纯粹、更美好,让师生真正走向幸福。”这或许是钟樱希望达到的教育理想境界。 (5月18日 第616期) 哈经雄:“独门秘笈”育人才 “中国的少数民族人民都非常聪慧,只要有更好的环境,他们就能作出更大的成绩。” 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人才培养如此关注的,正是先后任中南民族学院院长、中央民族大学校长的哈经雄。 在哈经雄眼里,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民族预科政策以及各地方的加分政策,提高了民族学生高考录取率,但成绩的实际差距必然导致民族学生学习困难。要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不能只纯粹强调考试成绩的高分,而是要注重提升他们符合社会需求的素质、能力和精神。在哈经雄看来,要把民族教育作为培养民族地区人才的母体,实现由“输血”到“造血”功能的良性循环,民族地区的发展中心要从“物”到“人”,实现民族教育与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共同促进。 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方面,哈经雄有“独门秘笈”:多做田野调查,各地学校的人脉关系就会增加,研究内容面宽点多,调查数据才能更加真实有说服力;更好地加强年轻教师队伍建设,壮大民族特色方面的研究;通过课题增加研究经费,并且探讨碰出创新火花,这样民族教育才能更加强大。 (11月30日 第644期) 包祥:童年属于大自然 包祥,人称“端然先生”。大约在15年前,包祥提出“端然教育”,按照他的解读,“端然教育”即端正的、本然的教育,由“端”到“然”的教育,就是回归本原的教育。 出身教育世家的包祥,始终对教育不离不弃。尽管从教40年来,他的身份和角色在不断变化,担任过省级重点中学校长,长期在民办教育集团从事管理工作。但包祥一直强调:“把自然生长教育的理念,变成我长长的脚印;我人生长长的脚印,凝聚成自然生长教育。” 在包祥看来,自然生长教育不是“自由生长”,也不是纯粹的“自然教育”,更不是对儿童没有期待的“不教育”,而是遵循儿童生命的自然天性,遵循教育天道,对儿童进行符合“道”的教育,是让儿童有所“自”而后有所“然”的教育,是期待儿童成为自己的教育,是有最高层次期待的教育,也是对儿童生命个体极其尊重的教育。 包祥认为,儿童来到人类世界,第一个行为就是“看”,观人察事、察颜观色是人立于世的基本技能。对儿童来说,看到的环境、事物、人和事,是他的“第一教育”,而家长和教师的说教是“第二教育”。因此,教育需要教师“少讲”,需要儿童多实践。(4月6日 第610期) 郜晏中:名校不是上级给的“封号” 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名校?在浙江锦绣·育才教育集团总校长郜晏中看来,有历史,有大师,有高楼,有好成绩,这些固然可以体现学校的办学档次,但对于办学者来说,一定要明确:名校不是上级部门给的封号,也不是拿来自娱自乐的玩意儿,应该是学生喜欢、家长信任的好口碑。 郜晏中结合自己的办学经历说:成就一所名校至少需要“七种武器”:一是整洁雅致、现代人文的校园环境;二是丰富多彩、新鲜动感的校园活动;三是敬业乐业、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四是优异稳定、高效绿色的教学质量;五是科学严谨、符合个性的校本课程;六是以人为本、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七是心系母校、饱含真情的毕业生。(4月20日 第612期) 尹超:为教师创造爱与自由 有人背地里叫她“尹大胆”,但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尹超内心清楚:校长就是要站得高一些,想得远一点,不要怕担责任。她看重每一位教师,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被爱和理解包围、自由成长的空间。 尹超坚守“建一个会呼吸的校园”的理念,让所有到过北大附小的人都会“惊异”于校园的古典美。她执掌的校园,不仅教学楼会呼吸,整个学校都像一座氧吧。为了建一个泡泡体育馆,尹超奔走近10年,研磨了70多种方案。有些人劝她放弃,而她却说:“在这样的生态校园里,孩子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看到的是绿色,感受的是历史,北大的风骨一点一滴地渗透着他们,他们怎么会没有‘北大精神’?”这是尹超的良苦用心。 当了校长,尹超一直在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尹超的解答是:“爱”和“自由”是最接近教育本质的两个词汇,因为“爱”给教育提供支撑基础,而“自由”则给教育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在尹超看来,在北大精神浸润下的爱与自由,意义是丰富的、深远的,意味着给师生充分的关爱、呵护、欣赏和信任,让他们在宽松、惬意的环境里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 尹超认为,未来的教育一定是多元开放的。小学教育具有两方面的重要内涵,第一是通识性,第二是个性化,二者不可偏颇。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得到很好的社会成长和个性发展。 (11月2日 第640期) 烟文英:办好“眼里有人”的教育 “站在儿童立场,基于儿童视角,让教育自然发生。”这是山东省济南市纬二路小学掌门人烟文英一句掏心窝子的话。 在烟文英看来,眼里没有人,教育就没了温度和生命力。在烟文英的学校里,每间教室除了学生的学习区外,还设置了教师的办公区、孩子们的休息区,而且每个班还配有钢琴。“站在儿童立场,基于儿童视角,关注儿童生活和行为细节,最终是要唤醒儿童内在生长的力量。”烟文英旗帜鲜明地坚持学校的办学理念。有一句话让烟文英经常挂在嘴边:“家长把孩子送过来,就是希望最大程度地受到关注,要关注到‘我’的孩子。学校实行小班化教学,正是要关注每一个生命的成长。” 烟文英常常对教师们讲:“小学6年,我们与孩子们相遇,这些孩子交给了你,就一定要把他们当天使。总给这样一个暗示,孩子们就会成为你期待的那个样子。”把学生当天使,最大限度地成全“每一个”,烟文英在她的学校做到了。 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在班上有尊严、有存在感,在烟文英的倡导下,学生管理实行轮换制,不设固定的正副班长,每个孩子都有“当官”的机会。特别是到了中高年级,班级内设有部门制,日常事务基本通过部门由学生自主管理。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烟文英想得最多的是,要让教师像学生一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成就自己。她常常说:“作为校长,我随时都有可能离开,那我能给学校留下什么?除了思想,最根本的是教师队伍,教师是学校的传承者。等到过了一百年,学校还得靠教师去建设。” (7月13日 第624期) 华志英:营造合而相融的“雅慧”文化 一校四区的教育集团,短短数年内经历了融合与超越,在规模急速扩张下依旧保持卓越的品质追求。华志英,江苏省无锡市育英实验小学校长,以女性特有的智慧与温柔,带领师生走进“雅慧”世界。华志英心中始终有一个理念:为教育要有一份从容和淡定,为师者要有一种豁达和宽广。 合而相融,让集团化办学落地生根。在华志英看来,合并不等于融合,如果合而不融,集团化办学仍只停留在浅表。合并学校最突出的问题是新旧文化的冲突,文化建设是校长必须直面的问题。当面临厘清混沌的时候,校长必须具有“从容”与“豁达”的智慧。 华志英由“近”及“远”,从“有形”到“无形”,努力融合校园文化,使之凸显文化力量。营造“雅慧”校园文化,让师生做最精彩的自己;打造课程文化,让学校特色文化得以养成和受到浸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学校“扩”后之“强”。作为校长,华志英用师者的豁达和宽广,用“雅慧”的理念打造高品质教育集团,解开学校合并融合、不断超越的密码。 (6月15日 第620期) 王柱华:在“增值评估”中寻找动力 辽宁省锦州中学校长王柱华爱画漫画,也爱教育。他经常借助画教育漫画,将教育的本质和真谛揭示得清清楚楚,犀利深刻。 在大家都关注课改时,王柱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课改不管怎么改,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只要有益于这个目的,无论从校本课程建设、管理制度制定、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我们都会去尝试,日臻完善。” 王柱华与其他校长相比,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从注重整体到关注个体,从注重结果到关注过程,从注重尖子生的表现到关注每个学生对班级综合实力的贡献率,王柱华推行对学生的“增值评估”,既为学生找回了自信,又为教师教学找到了动力。他还有一个更精彩的观点,说的是“任何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 (12月14日 第646期) 陈罡:办学特色是“把基本做好” 一所将升学率作为判断准则的学校,会真正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吗?会真正研究和实践办学特色吗?恐怕这样的学校,偶尔开展一两个所谓的特色项目,无非也就是一种点缀,或是一块“遮羞布”而已。 在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校长陈罡眼里,真正的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在此引领下的管理、课程、课堂、环境等方面独特而优良的学校特征。办学特色应该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基础性。只有把“基本”真正做好,办学特色才会自然生长。 陈罡指出,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往往会受到学校发展历史、学校所处区域特点、学校全体成员的认识观念影响,因此要从上述三个维度着力,确立“人在中央”的理念,基于人性和人本,多从师生发展角度出发,而不能压抑个性、约束自由;更好地促进管理、课程、环境等全面和谐的提升,让教与学能够自由而有个性地呈现,从而让每个师生都受益。 “说到底,办学特色是在‘基本’做好的基础上自然生长的,学校万不可为特色而‘特色’、为特色而‘求异’,更不要因过度‘宣传’而失去办学特色的本来意义。”陈罡如是说。 (3月23日 第60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