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我们关注的14个课程改革细节时间:2017-01-05 这一年,周刊放大了“课改研究院”栏目的特别策划,每个月推出两至三个话题,有的话题基于现象,有的话题基于热点,有的话题基于反思,都是对课程改革细节的观察。本期精选的14个话题,传递着一年来基层学校大写的研究精神。行动稀缺的时代,让我们用精神引领行动。 实践参考 高中废除行政班,小学拓展课走班 北京市十一学校废除了行政班,实行走班制。在走班教学中,学生随课堂转换,形成属于自己的伙伴群体,各种以学习内容和任务形成的集体,取代了行政班。走班制的设计决定了学生不需要教师“管理”,而是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自己选择专业方向,自己决定未来的职业,自己选择喜欢的课,所有的选择都需要自己负责,所有的活动都需要按规则进行。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实验学校的每个班牌有两个使命,同步呈现行政班和走班的信息,同一间教室,行政班教师、走班教师不同,在此上课的学生也不同。走班课程为“创想城”,含有79个不同的兴趣拓展课程。每周五下午,全体教师成为“梦想导师”,全体学生离开行政班,开始在79个不同的“创梦空间”走班学习。60分钟的“创想城”课程结束后,学生返回行政班,班主任对行政班工作进行20分钟的小结。 (1月6日 第599期《行政班的处境》) 学生拥有开课权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有一个“学子讲堂”,由学生向师生介绍各自研究课题的成果和心得。此后,“学子讲堂”又生发出不同类别的选修课,学生们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课程负责人制、课程开发团队制和指导团队制的组织规则。这样做的目的有三点:一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学校仅仅开设最基础的普通课程远远不够,还应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职业技能课程。二是自然科学问世以来,随着一代代知识的加速更新,学校感到自身的教育计划已不能囊括学者们所认可的所有知识。三是学校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不必重复学生在校外已获得的教育经验,应将精力集中于学生现阶段发展的差距上。 镇海中学由学生自主开发与实施选修课,把学生从传统的课程消费者转变为课程生产者,从被动的课程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建构者。这一变革从课程本身切入,无疑是破解当前“课改瓶颈”的重要抓手,在新课程改革的领域里迈出了极有价值的一步。 (2月3日 第603期《组团开设选修课》) 跨校合作迎来“同频创课” 四川省泸州市第二中学音乐教师韩敏与山东省东平县东平街道中学语文教师卜庆振合作,跨地区、跨学科、跨学段共同开发实施了“中国好声音密码”课程。教师跨区域合作开发课程,可以看作是在时空上的扩大版小组合作,从人的角度实现多元课程的融合性,更好地成就教师;教师跨区域合作开发课程,还是一种具有时代性的“教师工作圈”。许多学校对具备共性的课程开发仅仅是基于自身现状,使地域之间、校际之间的课程建设水平差异较大,校际之间相互封闭,甚至有的课程开发保证不了质量。合作开发课程加快了研究进程,各自根据本校的情况共同研究对策,使之在研究的方法和途径上得到进一步优化。 (3月16日 第607期《四川遇上山东:跨地域的课程合伙》) 空间本身就是课程 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教育集团下的星斗小学将“教室”改为“学习室”,设有自学区、共学区、舞台区、阅读区、生活区。不同学科的学习室有不同风格,如语文学习室的特点是如同一个小型图书馆,阅读区有沙发、软地垫满足学生阅读的乐趣。音乐学习室专门安装了一面墙的镜子、舞蹈把杆和拉帘,地面采用防震、稳固、耐磨的地胶,室顶和墙壁安装了吸音板,配置了钢琴、乐器、音响和专用立方体方凳等。有的学习室还专门设置了1平米大小的温馨角落,能够保障一定的私密性,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思考、调整情绪等需要。 北京四中房山分校将设计转换成“课程因子”,让学生在田园和天地之间快乐地学习,感受真实的自然,并能在与自然的互动中,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于是有了将农田直接设计在教室屋顶的奇妙设计。 (4月20日 第612期《学校空间设计学》) 教育不可忽视人的心理成长 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中,总结出4种有效方式:一是团体辅导课程化,二是心理咨询室专业化,三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训练化,四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一条不可轻视的原则,即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持续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持续”含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化,二是要有长期明确的规划,伴随学生完整的学校生活。 辽宁省沈阳市第四十三中学以6大课程为依托,开展了“花季护航计划”:生命教育课程、童话课程、软泥课程、沙盘课程、校园心理剧课程、教育电影课程,以此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山东省枣庄市匡衡小学尝试实施6种班本课程:研究学习性课程、主题活动课程、运动和实践课程、德育课程、心理咨询课程、情绪疏导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只有坚持走班本课程的道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月18日 第616期《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 课时长短不再一成不变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栎社小学根据小学生注意力特点,将基础型课程“瘦身”到35分钟。每天上午增加一节15分钟的“栎社成长课”,一二年级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三至五年级注重习惯与规则、安全与健康、爱的教育,六年级侧重小初衔接课程。每周五下午连续两节课,再加上课间10分钟,合并成90分钟的社团课程,目前共有35门。每周五上午是四年级的“半日综合活动”课程,时间为120分钟,以人文立德为方向的主题探究式课程,具有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特点。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将学科拓展课程设置为10分钟最短课和20分钟短课。其中,晨诵课程安排在每天早上8点,短短的10分钟,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20分钟短课借助慕课学习形式,实施各学科课本之外的学科拓展学习。综合实践课程设置为60分钟长课,包括研究性学习、跨学科教学实践和多学科融合性活动。 (7月13日 第624期《“长短课”:课程大变身,潜能大释放》) 四点半,放学不回家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针对各年级学生年龄、认知水平进行课程规划,制定课程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综合素养提升等方面规划本学期“四点半”课程体系,涵盖德育、国学、体育、艺术、创客、科学、文学、数学、医学、安全、法律等领域。校内教师开设了65门课程,聘请校外教师开设了30门课程。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开发了“ZPS七彩社团课程”,基于学生需求梳理社团意向,基于教师潜质开发社团课程,基于多方合力丰富社团课程,满足学生放学有人管、有课上的需求。 湖北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神龙小学开发62门社团课程,建立“网上四点半”选课平台,学生自主选课,便捷而高效的选课平台,让学生更清晰全面地了解课程内涵。 (12月7日 第645期《如何做活“四点半”课程》) 成长需要仪式感 江苏省昆山市前景学校今年的毕业课程围绕一个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经历;抓住一个核心:树立未来人生之路的梦想和目标,即“毕业季筑梦课程”,目的是找到未来的自己。设计思路:学生自我回顾总结活动展示——我的成长手册;互赠期望与个人梦想制作展示活动——“起梦”主题班会;营造仪式氛围,许诺兑梦期限——“筑梦”仪式。 广东省深圳市明德实验学校从成长和感恩的角度入手,依据《明德小学部毕业课程整体规划(试行)》系统安排,在内容上注重过程创新和文化生成。毕业课程从5月的最后一周启动,分为“童年回忆季”“毕业运动会”“离别感恩周”“浓情毕业礼”4个板块。 浙江省平湖市欣埭中心小学以多彩活动为载体,开发毕业课程,包括接受一次成长洗礼、感受一次心灵触动、解答成长之惑、激发生命成长动力、祝福人生从此起航。其中有一个特别的仪式:六年级学生与一年级学生手牵手一起走的背影,献给小学6年美好时光的告别。 (6月22日 第621期《怎样毕业》) 一线观点 课程领导力不应成为校长一个人的事 有人将“课程领导”看作“课程管理”的高级版,强调学校领导在课程定位、开发、实施及评价等活动中的专业引领作用,而“课程领导力”则被理解为有领导权、有话语权的人在课程活动中的指导、引领、协调能力。如果教师真正具有了“课程意识”而不只是一个表面的“课程资源开发者”,就会在课程实践中意识到:学校课程绝不仅限于自己执教的那门课;自己所执教的那门课与其他课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位教师都必须与其他教师主动合作。 对于校长而言,课程领导力一定是指向人的发展。校长要成为教师的同行者,通过日常的研究,鼓励教师反思现实的教学。校长要成为组织的引领者,根据学校课程建设的需要进行组织结构变革。校长要成为变革的支持者,给予团队成员施展才华的空间,鼓励教师不断创造,形成“自己的课程”。 领导、专家、社区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今的课程决策人构成更加开放多元,由此形成了“平行领导”的格局。所谓“平行领导”,从课程管理角度看,要遵循平等、民主的管理特质,追求科学化;从课程领导角度看,要遵循引领、共进的领导特质,追求价值化。平行领导致力于权力共享、责任共担,强调课程权力在不同课程主体上的赋予和分配,营造一种合作伙伴式的领导氛围。 (1月20日 第601期《重提课程领导力》) 教育的“门”再也关不上了 学校的大门、图书室、多功能厅、教室、办公室,甚至有些学校的校长室也是关闭的,学校和教师之间似乎被一道道门隔离,稀释着本来可以更强大的能量。大门关闭背后的原因是基于害怕,害怕被人发现;关闭,便于藏拙;关闭,将一切事情简单化,也将一切理由合理化。打开,或许就开启了我们认识的“天眼”,既学会了发现,又学会了监督;既学会了选择,又学会了分析;既看到了现实,又朝向了未来。 “校园那么大,我想多看看”。对于学生而言,课堂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而“关门”是一种“缺钙”的教育,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学校不能给学生设置“禁区”,应使学生走出课堂的“象牙塔”,更多地呼吸教育的新鲜空气。教育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的,因此必须“打开”,唯有“打开”才能创造和释放更多的价值。 (6月8日、6月15日 第619期、620期《为什么需要打开(上下)》)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是新东西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上位概念,是指导学科教学活动的按钮,是一切教育活动使“人成为人”、使人的素养成为“人的素质”的关键“酵母”。我们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要通过教学活动有效地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下的基础教育,要解决两个问题——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就在“关键”和“必备”上。基础教育重新定位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核心也指向了素养的交集,解决“和而不同”中的“和”即“共同”问题。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更应该关注跨界思维这种人人先天具有的素养,应该是创新与创造的“原生”基石。而对于跨界思维最好的发展不是用冰冷坚硬的条块去抹杀,也不是生硬刻意的培育,最好的状态是在教育中传递“界限”时,每当学生可贵的跨界思维“冒”出来,教育者只要多一些包容与保护便足够。 (3月30日 第609期《学生需要怎样的核心素养》) 有一种教学思想叫“集群” 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入,一堂英语课可能是几个跨学科教师合作的结果;根据学生学习项目主题的需要,一个教研组可能由不同学科教师组成;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一位英语教师背后可能站着不同行业的专家。后两方面应该是我们进一步探究的教学课题。 包班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养要求非常高,但“拼课”则不同,它是集多位教师的专业素养于一节或多节课,打开某一学习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这种资源的利用非常符合当前中国教师队伍的现状。 每一节课的背后,不再只是上课教师孤军奋战,而是一个学科组集体参与、共同结晶。课程背后站着的人,不再是单打独斗的“个体人”,而是一个亲密合作的“集群人”。 (10月12日、19日 第637期、638期《一堂课背后站着几个老师》) 突破边界走向融合 学习活动项目化,在完成项目并表达项目成果时实现跨界,才是跨界教育的真谛。打破学校的围墙,让整个世界都可以成为课堂,这就是无边界教育。 跨界意味着进入“他人领地”,也意味着进入不熟悉的领域。跨界是一种创造性努力,通过跨界,新的元素、新的概念将从一个实践领域由跨界者引入另一个领域。“无边界”是一种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方式,致力于消融和突破僵化的边界与固有的思维界限,由封闭的系统和领域进入更为开放、崭新的系统和领域。 (11月9日 第641期《跨界与无边界有何不同》) 教育戏剧本质是一场“走心”之旅 在教育戏剧中,最重要的不是“像不像”“美不美”,而是学生是否能够在创作、表演过程中,得到深切的生命体验,而非所谓的知识学习。 戏剧是一个载体,引导学生将潜藏的真实想法表演出来与他人交流,即使是那种无法摆脱、无从逃避的现实,也可以通过美的艺术形式,得到心灵上的暂时释放。 教育戏剧最重要的是“创造”,至于学生的思维是否缜密,表演是否成熟,表达是否符合生活逻辑,都不重要。 (11月23日 第643期《关于“戏剧教育”,重要的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