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信息化是技术至上主义吗?时间:2016-01-20 以信息化来推动教育现代化、改变教育生态的作用已经得到共识,但我经常听到一些有代表性的疑问。有一位校长说:“技术说到底只是辅助手段而已,抓出高质量的教育,靠的是好的师资和生源。教育属于心灵、灵魂、境界、道德等‘形而上’的范畴,而技术是‘形而下’,真正能革新教育的是思想而不是技术。” 还有的校长感到茫然:“我们花了那么多的钱,电子白板只当投影仪用,数字化实验室、录播教室使用率很低,钱花下去,设备还没怎么用,课堂教学水平也未见有多少提升,新产品又出来了。教育信息化挺难搞。”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带来相应的教育变革。蒸汽机、电力的发明带动了制造业,熟练产业技术工人的大量需求催生了班级授课制,从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一路发展,直到今天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学校教育。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在推动着教育向更关注个体发展、更侧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形态过渡。教育的目的、手段、形式都会产生明显的变化。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划分了教育两个不同的时代,我们正处在这两个时代的交接处。 那些对信息化作用和地位缺乏认识的同仁们,或者是缺乏对技术的足够了解和应用能力,也与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缺乏足够的成功案例有关。正如我们不能因为不会正确使用拖拉机就得出耕牛比拖拉机更有用的结论一样。没有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没有用起来,二是没有目标地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有革命性影响,必须高度重视”。“革命性影响”已经显现,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技术与教育的加速融合,教室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教师传授知识的常规工具,微课正成为突破学习重难点的有效手段,平板电脑进入教室的数量大量增加,微信和QQ已经成为家校联系的主要形式,大数据开始介入教学质量分析,网络和移动终端支持并促进了碎片化学习和深度学习,创客工作室、创新实验室等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起到突出的作用…… 也许变化就在困惑、质疑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产生了。建设本身并不会直接产生效益,只有用起来才能产生效益。我们的电脑、图书、实验设备利用率不高,未拆包或尘封的图书、大量处在闲置状态的装备、只有信息技术课才让学生上一下机的电脑、花数十万购买却从没有启用过的软件系统……这是我们在一些学校走访过程中看到的真实情形。在市教育局倡导下,提出“走出来、用起来”“宁用坏、勿放坏”,通过一年的实施,情况已经有了明显改善。 但通过调研,发现还有不少学校没有行动起来,同时也发现如果没有课程、活动、师资、管理的支撑,那些“走出来”的设备结果只是换了个空间继续闲置。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设备使用没有非常具体的目标。如果一所学校建录播教室,目的不是让新教师通过课堂录像来进行反思,从而提升教学能力,也不是通过录制优质课,供学生课外继续研习,而是为了完成信息化指标,那么这个录播教室只能成为花瓶。 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项目因为需求相对细化,且有一套运作规范指向目标需求,所以成效明显。信息化并不是万能灵药,如果连要治什么病、用什么药都还不清楚,把教育信息化当作“十全大补”吃下去,那是要吃出问题的。 我认为,学校信息化应用成功的前提是“四结合”:一是和具体的需求相结合,确保有目标,有的放矢;二是和具体的应用场景相结合,确定谁用、在什么时间用,确保其可行性;三是和操作规程和方案结合,确保科学地用;四是和合适的技术相结合,确保高效方便地用。小到一节课的设计,大到整合学校的信息化,做到了上述四结合,就能不为技术所累,围绕教育教学的本源展开工作,取得应有的成效。 我曾听到有校长感叹,自己不是专业人士,学校也缺乏强有力的信息技术队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数字校园之路要从哪里走起呢? 技术并不是万能的,教育面临的问题有些通过技术也是解决不了的。我们可以把学校存在的各类问题逐个细化,呈现出具体需求,通过向技术专家咨询了解,会发现有一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技术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的。了解其他学校的相关经验,了解相关技术和软硬件,以及有哪些不足和限制,一个信息化解决方案会逐步浮出水面。 比如作业布置的规范化和教学过程评价,业内就有纸质作业标准化扫描录入、作业电子化两种解决思路。可以根据学校情况形成自己的思路和项目,从系统的测试完善到师生培训、实施规范、队伍建设,如能结合一个研究课题来实践效果会更好。 学校推进信息化没有统一的模板,只要本着“需求导向、应用推进”的原则,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方面一个个案例逐步实施,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就会日益凸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