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做有根的教育

时间:2016-01-08     【转载】   来自:德育报   阅读

  编者按: 2015年,全国德育工作的主流媒体《德育报》于头版头条刊载河北衡水市二中校长秦海地的教育文章《做有根的教育》。文章中,秦海地校长阐述了他“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教育理想与实践,与读者分享了二中办学实践中的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我国目前唯一以“为中小学德育工作者服务、为中小学生道德成长服务”为宗旨的专业报纸,《德育报》在头版头条刊发秦海地校长的文章,体现了全国德育权威报刊社对我市第二中学鲜明办学特色与突出办学成果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认可。文章刊发后,受到读者广泛好评。“沉在一线才接地气,源于实践更值借鉴”,现我报特将秦海地文章予以转载,让我们共同品读这份具有深层内涵的教育感悟,以对我市高中办学提供一些借鉴。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高中校长,就有一千个对高中教育不同侧面的理解。作为一名高中校长,当高中教育的航船驶向远方时,自己也就置身于了风口浪尖之上。鉴于此,想做好自己的工作,总感觉如履薄冰、诚惶诚恐,不得不让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在此,写下自己在高中教育战线上的一点所思所得,或许认识肤浅,甚或遭到口诛笔伐,但求真诚地与各位去碰撞、去交流,以学习、以提高……

  《论语》中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淮南子·泰族训》曾云:“不大其栋,不能任重。重莫若国,栋莫若德。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论衡·超奇》中说道:“有根株于下,有叶荣于上。”春秋时期思想家邓析子则说:“不治其本,而务其未,譬犹拯溺,锤之以石;救火,投之以薪。”

  要使树木蓬勃葱茏,则须使其根系茁壮发达;要使河流奔腾不息,则要在源头上集聚水势;要使大厦巍然屹立,则须地基稳固结实。由此可见,凡事皆需务求根本。

  高中教育,亦如此。无论是立足于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还是着眼于工作的完善、教育的改革,都要从根本上抓起,从源头上做起,做有根的教育。

  学校的崛起与发展,绝不是简单地完成一招一式,而是认真地做好每招每式;学校的崛起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提升、厚积薄发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校的崛起与发展,没有出奇制胜的高招,只有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做有根的教育,就是做好学校崛起与发展的各项工作,不断提升、厚积薄发。

  在神秘的非洲草原上,有一种毛尖草, 被称为“草地之王”。而它在好长一段时间内只有一寸来高,长得稀稀疏疏,丝毫谈不上高大茂盛。在长达6个月的旱季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毫不起眼,人们甚至看不到它的生长。然而,随着雨季的来临,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毛尖草每天长高一尺半,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几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三五天的时间内,它就会拔地而起,长到一米六至两米高,并且成片成片地长,就像一堵突然竖起的墙,让人感到无比震撼!

  这不得不说是个不可思议的成长奇迹!

  一批对此感兴趣的科学家,曾专程到非洲草原探密。他们惊奇地发现:毛尖草的根竟然长达28米。原来,在漫长的旱季,毛尖草也在一刻不停地、以不被人觉察的方式生长。好长的一段时间里,它的成长不是在地上,而是在地下。

  或许,这恰恰是毛尖草成长的智慧。它终究要成为“草地之王”,这是其不灭的追求。但是在整个漫长的旱季,它都隐身地下,默默地积攒能量,一旦雨季来临,它便会尽情地挥洒生命的激情,彰显它的王者风范。

  天上不会掉馅饼,世上也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任何一所学校的崛起与发展,尤其是薄弱学校的发展,都不会是轻而易举的事,都要像毛尖草一样经历一个漫长的、不为人知的、默默地积蓄能量、强本固基的过程。

  1996年,衡水地区撤区建市,年轻的衡水市政府面对市区人口快速增加、学生上高中难的情况,作出了在原第一职业中学校址上创办普通高中——衡水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衡水二中”或“二中”)的决定。当时,全市中考招生工作已接近尾声,距离开学只剩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面对第一职业中学搬迁时带走了所有的师资、设备而留下的一个孤零零的空架子,面对紧急抽调而来的35位教师、捉襟见肘的硬件设备、占地不足15亩的校园,二中人开始了第一次创业。组织教师队伍,清理休整校舍,购置桌椅床凳,配齐教材、设备,抓紧时间开始招生工作……

  1999年,衡水二中第一届学生参加高考,取得了全市普通高中第一名的成绩。2001年,学校完成了新校址一期工程的建设任务,搬迁到了宽广洁净、设备先进的新校园。2003年,学校提升为省级示范性高中。

  经过一次艰难的创业,衡水二中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有了新的发展平台,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在有着太多高中强校的衡水,二中从一所普通高中跻身省级示范性高中之列,实属不易。然而,在这一强校队列中,二中的整体实力却居于末位。要在十二所省级示范性高中里逆势突围、摆脱垫底的尴尬,又谈何容易?2004年12月4日,我受任衡水二中校长。虽然建校近十年的发展让我看到了二中发展的潜力,但与全市、全省其他省级示范性高中相比,学校“资金不够用、硬件设施差、家长看不上、学生不愿来、老师留不住、教学质量低”的现状,仍让我清醒地意识到二次创业“破壁”之途浓雾弥漫、路途坎坷。要么维持现状,要么居弱图强,我告诉自己和我们的二中团队,要学习“草地之王”毛尖草的生长智慧,只有求根务本、默默地积累能量,才能创造属于二中的奇迹。面对那么多或期待、或怀疑,甚至挑剔的目光,衡水二中再次蹒跚起步。

  我认为,若要从根本上改变衡水二中的办学困境,首要任务便是扫除横亘在二中人心头怯懦的阴云,培植全体二中人勇敢面对挑战、坚强走出低谷的共同信仰。三军出征,鼓舞士气当是第一招。因此,在第一次全体教师会议上,我告诉我们的团队:“置之死地而后生,夹缝求存炼傲骨。二中的兄弟姐妹们,身处教育强市——衡水,我们不存则亡。沧海横流显本色,超越途中见精神。我们二中人就是要用铮铮铁骨,不畏艰险、不惧强手,冲出低谷、跨越发展,用最短的时间把二中打造成全国名校。”全市省级示范性高中的拖尾校与全国名校的差别不啻天壤,我的一番慷慨陈词简直成了天方夜谭,换回的自然是老师们无声的沉默与满脸的怀疑。“这可能吗?”我仿佛听到了教师们的心声。“相信我们,一定可以!二中已经具备了发展的潜能,唯一缺乏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我告诉自己,若要逆势突围、由弱变强,就要培植学校的精神文化,营造学校的精神氛围,冶炼学校的精神风骨。同时,我更告诉自己,“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建设一流名校,就要从校园文化到课堂教学,从环境打造到育人细节,各项工作、各个细节必须精耕细作、勤耕不辍。我认为,这才是根本。

  于是,学校首先强化了“超越永无止境”的校训文化,在爬坡迈坎、负重前行的过程中,率先给二中师生内强筋骨,注入自觉、自信、自强的崛起意识,滋养孕育“越是‘不可能’,越要做成功;越有艰难险阻,越要迎难而上;越是不可逾越,越要再造巅峰”的“二中风骨”,让二中师生的“风骨”日益雄健。渐渐地,超越文化成了我校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并转化为了巨大的力量,指引着学校克服生源难题、突破发展瓶颈,在绝处中求得生存、在夹缝中求得发展、在发展中求得超越。

  在超越精神的引领下,我们提出了返璞归真的“原生态”教育理念,打造出了卓有成效的“低进优出”办学品牌,着力倡导“自信、拼搏、争先、成功”八字育人方针与“励志教育+养成教育”的双优德育模式,大力开展“天下第一操” “十八岁成人礼” “快乐高考” “传统文化进校园” “班级誓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品牌办学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学生学业成长与全面发展的极限增值。正是由于这些扎扎实实的工作,学校最终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快速发展。“二中速度” “二中奇迹” “二中效率” “二中氛围”迅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研究二中、学习二中的热潮持续升温。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0年至2014年12月,学校共接待除港澳台外全国各省市、区参观者13万余人(次)。学校优秀的办学成果也引来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光明日报》《中华儿女》《中华英才》《河北日报》及新华社等国家党政媒体,《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德育报》等国家教育报刊,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各大网络媒体,纷纷报道了学校的先进办学事迹。河北省创先争优活动简报也对学校在创先争优中铸就“低进优出”办学品牌的事迹予以报道,将二中创先争优的典型做法在全省内进行推广。2014年6月和9月,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体育频道、少儿频道先后用180多分钟的时间大幅密集地报道了衡水二中学生的备考情况和学校两位全国“最受关注孝心少年”自强不息的感人故事。学校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办学成效显著,不仅获得了越来越多学生及家长的充分信任,也得到了上级部门及领导的高度认可。近年来,学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 “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省文明单位” “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170余项。

  教育没有速成的奇迹,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所言:“所有有经验的教育者都知道,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不能盲目追求亩产万斤的神话,也不能幻想有速成的名校名师。薄弱学校要成功逆袭,就必须像毛尖草一样经历一个漫长的积蓄能量、强本固基的过程。而在这样的过程中,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练好学校发展的每招每式,样样落实、天天坚持,如此,方能见到成效。

  高中教育,关系到孩子的成长与未来。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高中学校要继续开发和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感、成长激情、优秀习惯、管理能力、领袖气质等关乎他们一生的潜质。做有根的教育,就是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优秀素质,这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所在。

  当前,人们很容易把与应对高考有关的作业练习、阶段测试等众多教学活动一律视为应试教育,因而高考分数、升学率也就很自然地被看成应试教育的产物、素质教育的死敌。实际上,仅就高考而言,优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生自主意识、规范习惯、坚韧意志、创新能力、攻关激情、自我管理等诸多优秀品质的培养。没有这些优秀品质,学生在听课、做作业、考试时,只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也就没有了拼搏奋斗的兴趣与动力,时间一长,便会心灰意懒、半途而废,自然不可能取得好成绩。何况,没有诸多优秀品质为基石,再高的分数于学生而言,也只能是一种虚无的符号,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没有长久的效用。这种“只看分数,不言其他”的高中教育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殊不知,学生的三年高中生活,何尝不是一次立德树人、优胜劣汰的人生创业呢?在高中的学习生活中,涵养并逐渐提升诸多优秀品质,又有谁能说这样的学生就不会创新、没有领袖气质、担当不起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呢?

  如果把高中生比作一棵正在茁壮成长的小树,那么,他的学习成绩以及各方面的能力,就是这棵树的枝叶;而他逐渐形成的诸多品质,则是这棵树发达的根系。要想枝繁叶茂、粗壮挺拔,就必须舍得花费气力去植根、育根。美国学者斯潘塞于1993年提出了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把个体素质形象地描述为漂浮的冰山,裸露在水面上的表层部分是知识和技能,是容易被测量和观察的,内驱力、个性品质、道德素养等则属于潜藏于水下的深层部分。对冰山而言,没有水面以下八分之七的庞大根基,就不会有水面以上八分之一的奇峰峭立。这个理论告诉我们,高中生,知识的学习、成绩的提高乃至高考的成功,只是素质教育冰山裸露在水面上的表层部分而已,只有注重学生的道德培养、情感体验、性格养成,才会有素质冰山水面以下八分之七的庞大根基。

  鉴于此,我们认为学生成绩的提高“功夫在诗外”。因而,我校通过一以贯之的励志教育、扎实有效的养成教育、宽严相济的爱的教育、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意蕴丰赡的校园文化等,实现了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

  在每年举行的“十八岁成人礼”上,学生们跨入“成人门”,学习宪法,庄严宣誓,接受父母师长的衷心祝福,在体会父母不易的同时,也于心中牢固树立起“已成人,敢担当,要负责”的意识。

  在定期举行的“中国梦·家乡情”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走进天然湿地衡水湖、武强年画博物馆、农业科技示范区等,了解家乡的“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体味乡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起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融入德育意义的“跑操”,是我校进行德育活动的主阵地。每天准时进行、看似简单的运动,却是对学生意志的磨炼和信心的激励。整齐的步伐、嘹亮的口号、抖擞的精神、昂扬的斗志、如一的坚持,让学生“强身健体,健康每一天”“吃苦耐劳,坚强每一天”“点燃激情,奋进每一天”。三年如一日的跑操活动,已然成为学生们一笔终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每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形式丰富多样,同学们竞相参加。无论是小品、戏曲还是器乐、舞蹈,不管是朗诵、演讲还是书法、绘画,均使孩子们的才艺得以展现、特长得以发挥,更让他们在擅长的领域获得了成功与自信。此外,各种体育竞赛、趣味体育活动、宿舍文化评比、学星评选等活动,亦调剂了紧张的生活节奏,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素质是人最本质的内容,乃一生之养,绝非一日之功。因而要加强对学生性情的塑造,注重环境熏陶、文化润泽。我们充分挖掘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建成了“一面荣誉墙、两大文化版块、三个文化区、四条文化路和空间楼体文化”的全方位校园文化体系,让墙壁说话,使展牌含情,花也悦人,树也励志。浓郁的文化气息弥漫在校园的每个角落,给师生以无声的感染,净化着师生的心灵。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教育,是严爱相济的教育,严在当严处,爱在需要时。在平时纠正学生不良习惯、冶炼宝贵品格时,老师应该是严父;而在学生最需要关爱的时刻,洞察其心理,呵护其成长,老师又应该是慈母。正如毕淑敏所言,“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老师在付出爱的同时,也享受着学生回报的爱。2015年6月,高考前夕,我校英语教师吴娜在路上不慎将脚摔伤,医生要求尽快打石膏治疗并建议其休养一段时间。为了在备考的关键时刻尽量多地帮助学生,亦为了用自己的坚持给学生以激励,吴老师决定延迟治疗时间,只做了简单治疗。随后,便拄着拐杖、一脚着地,坚持给孩子们讲课、辅导、做减压游戏。老师的坚持,深深地感动了同学们。他们自觉帮助吴老师,还在教室里专门设立了“爱的回音盒”,在里面为老师放入感谢卡片和“金嗓子”、巧克力等小礼物。这些陪伴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均是对学生进行的最直接的心灵教育、感恩教育。

  即使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同样注重培养学生坚持、专注、探究、创新、合作等诸多品质。在“四个‘五’”课堂教学中,我们尤其注重倡导教师合理有效地创设情境,以提出有价值的设问作引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逐步深入,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此之外,我们还通过兴趣小组、纠偏小组、学科小组等多种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着意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相互合作的杰出品质。

  做事先做人,立业先立德。“有术无道,止于术;有道无术,术尚可求。”如果说与学习相关的一切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立身创业之“术”的话,那么培养学生诸多优秀品质则为学生成长之“道”。也正因我校重视了学生品质的培养,才有了我校学生的性格完善与学业成功。仅2010年至2014年,学校就已培养出考入本科一批高校的学生13600余人,超过6200名学生考入了“985”和“211”重点大学,64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其中全省第二名2人、第三名1人、第六名1人、第七名1人。2015年高考,我校又有9名同学进入全省前20名,30多名同学达到清华、北大录取分数线。我校学生在特长发展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高考体育专业测试中,李红生同学获得当年全省唯一的满分,成为衡水市这一成绩的拓荒者,考入了北京体育大学;在高考美术特长生专业测试中,王冠一同学专业成绩在报考清华美院的全国数万名考生中位列第17名,取得了衡水市历届美术特长考生的最高分,考入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我校毕业生鲁向卉登上《中国好歌曲》的舞台,尽展音乐新星风采,获得导师的一致好评,并争相将其收入麾下;董胜强同学以面对家庭不幸毅然挑起家庭重担、坚持刻苦学习的感人的事迹和乐观的精神感动了全省人民,获得了河北省首届“自强之星”的殊荣;学校还涌现出全国“最受关注孝心少年”解洪义、孙玥,央视编导高度评价“两名同学面对人生不幸乐观进取,用学业成绩的成功为孝心少年做了另一种解读”。

  无论立足高中学校的特色发展,还是立足高中素质教育的探索与改革,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根植于本土,以中华文化为依归,这是文化之根、教育之根。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不同学校有其不同的成长与发展土壤,一所学校要有特色、可持续地发展,首先就要根植于本土。在不同类别的高中校长峰会上,与会校长也一致认为,一所高中的发展一定会受到当地经济状况、人文环境、社会需求的制约。只有适合本土的,才是有根的,才有鲜活的生命力与旺盛的成长后劲。所以,高中教育在承担起为民族未来、国家未来培养人才的使命的同时,还须与当地经济状况、人文环境、民众需求结合起来。高考改革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但高考这种选拔性考试,对于经济和教育资源还不够发达的地区的广大民众来说却显得那么重要。这里的学生家长最为看重的仍然是“知识改变孩子的命运”,在他们看来,高考仍然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平台,是他们目前最为倚重的“上升通道”。高考改革是一项巨大的民生工程,既要符合教育发展的理念,又不能伤害改革的公平性,还应该考虑到国内经济和教育资源尚不均衡的现状,很有必要先由占有资源优势的地区进行改革尝试,探索出更加科学、合理、有序的经验,以给经济和教育还不够发达的地区提供更多有力的借鉴。我想,高中办学既要着眼于为国家培养新时期的栋梁之材,又要考虑家长期待,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当前,在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不少教育专家和工作者力图在西方教育中找到中国素质教育的出路,但教育的国际化应该是双向的,我们不但要学习西方的先进做法,更要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高中教育也要以优秀的中华文化为依归,这是学生之苗成长为栋梁之材的最润泽的雨、最和煦的风、最暖心的阳光、最肥沃的土壤。我们的孩子们要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这样,孩子们就能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就能知道我们的民族与国家“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自然也就能成长为身心健康的自立之人,并在未来的发展中走得更远更好。

  据日前的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教育大臣提出应该向中国教育“取经”,因为中国的教育模式相较于英国专注于个体学习的模式更为可取。英国政府曾安排70余名小学数学教师到中国上海观摩教学。研究人员发现,中国儿童所取得的数学成绩要比同龄英国儿童高30%。

  我们不能由此便对我国的教育飘飘然,但也没必要太过妄自菲薄、自惭形秽。用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部长特鲁斯的话来说,他们“希望能把中国学校、老师的教学方法和中国人的文化理念带回去,改革英国教育”。显然,他们看到了我国学校和老师教学方法的一些特点,看到了中国的课堂变革所取得的各种成就,也看到了我们的文化理念。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但应多方探究、辨清真伪,决不能以模糊的轻松自由、爱好广泛、多才多艺等来将其简化,更不应忽略提升任何一种潜在能力与品质。一所高中学校就应该有激情燃烧、积极进取的校园氛围,养成积极乐观、顽强拼搏等诸多品质,这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思想品质,更是应该大力弘扬的正能量、真素质,也恰恰应该成为高中学校的育人精髓。基于这一点,我校长期以来一以贯之地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养成教育,给学生营造点燃激情、激发潜能的气场,致力于培养学生立足社会、报效祖国的志气与豪气。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把核心价值观中传承着的中国文化基因、民族特质,融入到班级誓言中,从对誓言的学、编、讲、选、喊、传等各个环节加深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喊于声、留于脑、记于心、见于行。“自强不息,天道酬勤;求实严谨,惜时如金;荣校爱国,拼搏奋进;决战高考,无愧我心”“困难面前,诚信是力量;责任面前,诚信是担当;危险面前,诚信是胆魄;挑战面前,诚信是品格。成长路上,我们要勤奋为学诚信为人,我们要坚守理想赢得未来”等。班级誓言,从高一到高三、从入学后的军训到高考最后一科考试入场前的动员活动,在一次又一次的集体宣誓中,其所渗透出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也便留在了学生口中、印在了学生心里,必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我校“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挖掘节日内涵,举行特色活动,如中秋节让学生学习制作月饼,重阳节让学生拜访百岁老人,春节放假期间组织春节民俗文章、照片、视频征集及春节楹联创作、展览等活动,让学生体味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还注重挖掘我市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武强木版年画、衡水内画、故城龙凤贡面手工制作技艺、深州形意拳、衡水老白干传统酿造技艺等,让学生在“中国梦·家乡情”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其进行深入探究。

  以中华文化为依归进行的素质教育才是有根的教育。由此,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基因、民族特质得以更好地传承。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我们的高中教育要立足于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要着眼于工作的完善、教育的改革,就要从根本上抓起,做有根的教育。这样,才接地气,才有生机,才增活力……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