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变革中的教师力量

时间:2016-01-08     作者:黄莉萍【转载】   来自:浙江教育报   阅读

  从宁波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推进会看改革

  2015年12月25日,全宁波市高中校长齐聚宁波四中,一起探讨深化课改、新高考制度下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新课程、新高考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最后都由教师素养而定。近年来,我校一直在不断创新评价机制,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在下午的代表学校发言环节,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这样介绍自己学校的“武林秘籍”。

  而就在此刻的镇海中学,为期半个月的教学创新周活动,在体育教师裘志鹏的专题报告《业余训练之多媒体运用》中,在美术教师刘明观和学生们一起探讨的中西方美术的“现代化”问题中,在音乐鉴赏课教师曹静练精心准备的《幻想交响曲》那快乐而浪漫的音乐声中缓缓落幕。

  现代好教师的标准?

  “物理特色多元开放网络课程建设”“基于网络的校园公益活动创新与影响力”“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生物教学时空拓展”“大数据时代的数学课程资源建设”“翻转课堂与语文学习力的提升”……有课堂教学、名师点评,更有教学漫谈、学科讲座和专题研讨,在镇海中学刚刚结束的教学创新周中,所有学科的教师都卷入这场耗时半个月的思想风暴中。

  “创新周上中青年教师的课堂,名、特级教师的讲座,都是同事们在一年当中紧扣教育、时代变革思考、实践的成果,每每让大家受益匪浅。”今年是数学教师朱寒杰工作的第5年,迈入镇海中学校门那天,他领到了一本薄薄的教师成长手册,里面有精品课堂、主题教研活动、课题研究、校本课程建设、教育阅读、教育写作、实践偶得、教育教学理念更新等11个项目17个板块的必修、选修“功课”。“我一下子就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每天的师徒结对、每周的集体备课、每月的教学公开日活动和每年的教学创新周,加上该校搭建的各种教师成长平台,令朱寒杰很快进入专业成长的上升通道。去年,朱寒杰被评为宁波市教坛新秀。

  “现代好教师不仅是传道者,更是学生智慧的启动者、激发者和组织者。”在吴国平眼中,好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水平,具备开发第二课堂、校本课程的能力,更要有育人的能力。在如今的镇海中学,所有教师都是成长导师,所有学科教师都是教学班主任,汉文化节等所有校园文化活动师生共同参与。“学生要选科选考、分层走班、个性培养,教师的工作内涵就更丰富了,因此,创新做好教师评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镇海中学的多维度评价教师体系中,高考等学科成绩按团队考核,而对于个人,却有着大量的个性化发展加分内容。“如今我们初步研制出新的教师评价体系,更细分了5项A级指标、17项B级指标、89项C级指标,引导教师不断更新、拓展、提升与教育改革、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要求相适应的理念、知识与能力。”

  “面对新课改和新高考,教师的育人职责被推到了更重要的位置。”去年开始,宁波四中在高一年级取消了传统的班主任,而在每个班级设置了3名导师。教师潘爱萍已经近10年没当班主任了,如今她成了高一(11)班12名学生的导师,“跟学生们谈生活,谈学习,谈理想,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这让我找回了做教师的幸福感”。

  “3个和尚没水喝,原来班级里的做操、卫生等工作谁管?我们让政教处统一管理,解放导师,让他们专注于学生成长。”宁波四中校长邵迎春介绍,一个班级老、中、青3名导师可以相互合作,取长补短,“考核是捆绑式的,不评优秀导师,只评最佳拍档”。

  学生有哪些受益?

  “学校通过改革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方式,增加人文实践活动,探索育人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教育的实施手段。”近几年来,有着170年办学历史的宁波四中组织师生开展了楚文化、吴文化、燕京文化、汉唐文化等多条人文行走路线的考察活动。在短则两天、长则两周的文化考察活动中,学生们写出考察日志近400篇、课题研究小论文70余篇。“我们选择了部分优秀作品集结成《文化行走》一书,并将正式出版;市里的课题《普通高中人文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也已结题。”邵迎春认为,这些成果都为学校进一步研究如何提升普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为国家级课题“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项目组成员单位,宁波市姜山中学在生命教育课程和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该校,生涯规划不仅是校本必选课程,是其他学科教师在课内不忘渗透的必学内容,还是每年寒、暑假学生参与的职业生涯体验和职业人物访谈等活动。在一系列的生涯规划教育中,姜山中学根据该校学生实际,着力开展实践式的科技教育。“我们专门成立了技术教育中心,引进具有创新能力的专家型教师,开出产品设计、社会设计等课程,让学生在设计、实践、创新中成长。”校长史定海介绍。

  “选课走班、选考时段、选修时段和班团活动中,教师如何定位自己的教学,寻找教学发展的支点?过程如何管理?”为了提供给教师和学生衡量自身教与学的新规尺,宁波效实中学拿出了自己的答卷。

  一年前,效实中学制定了学生学业水平发展性评价方案,开始将学生的学科成绩在同一群体内转化为5等第制和21等第制,然后用个体内差异法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前后阶段的学业水平情况,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动态发展。“这种成绩等第制让学生清晰了解自己在年级中的学科横向学习水平,帮助他们合理选择选考的科目,同时,纵向的变化又让学生掌握自己学习水平变化,起到以评促学的效果。”效实中学副校长黄荣生介绍,在该校,这样的发展性评价完全由教学管理网络系统来自动完成,学生、家长、教师都可以在自己的账户下,任意地选择要比较的学习阶段成绩,从而在纷乱的走班学习情况下,把握住学和教的发展情况,从而发挥出教学评价的促学促教功能。

  在效实中学的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体系中,过程性评价成绩不低于40%。而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表现评价和学科活动表现评价三部分组成了过程性评价。“这是走班制下教与学的新规则。”黄荣生说,“我们还专门设立了学生申诉机制。”

  变革的关键在教师

  “要整体提升,要多元培养,更要拔尖创新人才。”推进会上,宁波市教育局局长沈剑光介绍,学术型高中、学科特色高中、普职融通高中和国际教育高中将在该市多样化特色发展。

  2014年年初,宁波市启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行动计划,提出要以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普职融通改革试点、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和特色创新项目创建为重点,建设一批文化内涵丰富、学科优势明显、富有鲜明办学特质的高水平普通高中。“这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沈剑光认为,不断丰富普通高中学校类型,才能形成特色鲜明、课程丰富、资源开放、评价多元、育人全面、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发展新局面。

  为此,宁波市、县两级安排专项经费,建设了35个市级课改创新项目,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建立了30个市级学科基地培育学校,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深入研究;实施“宁波市科技新苗培养计划”,开展高校与高中合作培养创新型后备人才的新模式;着力促进校本选修课程建设,目前已有市级精品选修课程283门、省级精品课程181门。目前,该市有省一、二级特色示范高中学校33所,名列全省首位。

  “这只是一个开头。”沈剑光对在场的校长们说,“特色发展要全面深化,关键是如何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沈剑光介绍,近年来,宁波市的在职教师“博士计划”、双语教师计划、特级教师带徒等,不断促进和提升着教师专业水平。“以后用于教师发展的经费也会翻一番。”沈剑光笑道,学校的特色发展经费不能拿去贴墙面、搞环境建设,而应更多地用在教师身上。

  “进一步提升教师待遇,完善教师退出机制,积极帮助教师拥有健康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沈剑光坦言,希望在这冬天“放的一把火”,能点燃教师们的激情。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