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2015年度课程改革观察

时间:2016-01-08     作者:郭 瑞【转载】   来自:中国教师报   阅读

  如果说,2014年媒体把个别学校课程改革推向了“风口”,那么2015年就是学校课程改革“集体繁荣”的一年。

  于是,记者看到,学校不仅打破教材边界,重新整合课程,还打破固定课时,实行大小课、长短课时制;高中生不仅可以选课,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也开始选课;课堂不仅搬到了楼顶、批发市场、田间、公交车站,郊区的学生可以进城游学,城里的学生也可以到郊区学农,实行走班、走校、跨区上课。这一年,数学课改名叫数学活动课、数学展示课,换了名称就换了一种教学方式;这一年,教室的空间被课程理念和协同思维撑大了……

  翻阅周刊今年第一期至最近一期的报纸,我们会发现,2015年课程改革呈现了几个特征:校本课程增量发展,传统文化课程回温,综合实践课程走向校外,情感体验课程走红,课程开发本质回归生本。面对热闹的课程改革实践,更需要我们穿越繁荣,直抵课程改革的本源。

  从“完整的成长”看学校课程质量

  今年9月,记者在佛山参加一个学术沙龙,北京一所代表先锋教育的小学校长分享了学校的课程体系:语文、数学、英语、戏剧、自然、科学、音乐、舞蹈、体育、社会实践,与那些列出来课程至少十几门的学校相比,这所学校的课程设置显得过于简单。

  这再次引发记者的思考,中小学生到底需要多少门课程,课程数量的多或少由什么决定。就这个问题,周刊曾进行过探讨,“不要追着时尚跑,课程设置‘减法化’”才是学校课程开发的趋势,但是并没有得到一个更加明确的回应。而当我看到这所小学的课程设置时,似乎找到了答案。他们的学校课程围绕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发,能够满足学生“完整的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支撑。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教授丹尼斯·海斯在著作《小学教育百科全书》中对“课程”一词作出了较为宽泛的解读,他认为,儿童在一定环境中做的、看的、听的、感觉的都是课程。也就是说,小学课程的设置应该以发展儿童做、听、看、感觉的能力为核心,这正是儿童“完整的成长”的经历。那么,什么样的课程可以发展儿童这样的能力,考量的正是课程设计者认识儿童、研究儿童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有专家说研究儿童才是学校的第一大课程,而这第一大课程必须走在课程开发之前。

  在这样的理念下设置课程的学校,一定是把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放在第一位,课程知识和课程形式只是培养人的手段。因此可以说,判断一所学校课程的质量,就像剥洋葱,剥下课程一层层华丽的外衣,最后剩下的课程精神就是指向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从“改课”障碍看课程整合价值

  “改课”被称为学校课程改革“最后的堡垒”。但是并不意味着,攻下这一“堡垒”的学校已经取得了课程改革的成功。

  今年12月,记者在铜仁参加活动,一位校长提出,改课后完不成教学进度。显然,这位校长是把这笔账算在了课堂容量大、学生自学能力弱的头上,从来没有反思过学生使用的教材在知识层面是否存在交叉性和重复性。

  如果说,课堂意味着怎么学,那么课程则意味着学什么。在学校改革中,学什么往往服务于怎么学。当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学不完、进度慢的阻碍时,就应该回到学什么的问题上反思学的科学性,从而按照年级和学科特点对课程进行整合。

  2015年是学校课程整合成果涌现的一年,学科间整合和跨学科整合正在兴起,颇具价值。

  课程整合告别碎片化学习。如果学生的学习不能系统化,那么知识对他们而言只能是“知道”。课程整合就是重新建构一种教材与学科的逻辑,让学科之间不再交叉和重复,让学生学得更系统。

  课程整合节省出更多课时。整合的本质是压缩,是做减法。通过课程整合,各学科各单元可以节省出相应的课时,不仅不会完不成教学进度,而且能够节省出不少闲暇时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

  完整的课程改革从来不是课程建构、教材整合这样看得见的改革,它更需要与课程理念相一致的课堂教学来承载课程育人的目标,即自主的、开放的、合作的、创生的课堂形态。落后的学校课程或落后的课堂教学,都是学校改革的短板。

  从“第三空间”看未来学习趋势

  今年11月,华东师范大学开展的少年宫课程开发的课题研究即将结题。再早些日子,北京市朝阳区共青团教育系统志愿服务基地接待了400名初中生在房山农业技术职业学院学农。

  2014年场馆学习的热潮未退,今年随着高等院校、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等“第三空间”与学校协同创课,将综合实践课引向了更为专业的领域。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综合实践课属于类课程,在实践中呈现出不同的“细胞课程”,比如劳动课程、职业体验课程、博物馆课程等。“第三空间”的参与,不再是学校课程的补充,而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从师资到学习资源再到学习场景,向学生提供支持。由此,学生的学习真正从校内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走近真实。

  未来的学习什么样,没有一个具体的描述,但一定是让学生形成经验的学习,是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是人际互联的学习。推倒陈旧课程思维的围墙,拆掉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栅栏,重新定义学校和学习的概念,是面向未来学习的趋势。成为“造势者”还是“跟风者”的区别在于,看谁先在趋势面前付诸行动。

  凡是美好的课程都最接近教育的本质,不一定五花八门,但一定要具有育人性和社会性;它们是人造的“课程地图”,但却能让游走在其中的学生体验无痕学习的快乐,不让学生对其产生“课程感”;它们让学生成为学校课程的共创者,而非学校课程的消费者。

  年末,承上启下的时间点,我们为一年来课程改革出现的成果欣喜,也期待着明年发现更多美好的课程。

  我们从全年的课程报道中梳理出16个课程,重温一下这些别有情致的课程,看它们改变学生的生命。

  16个别有情致的课程

  影视德育课

  德育如何育人?浙江省温州市第四中学率先开设了影视德育课程。每次影视课,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等互动活动后,每个学生要独立填写《影视德育成长记载册》,如概括故事梗概,记录喜欢的台词、人物及情节,写出自己对电影主题的理解,并完成两三百字的短评感悟。

  ——2015年1月7日 第549期《开设影视德育课》

  沙头角鱼灯舞课程

  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小学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沙头角鱼灯舞课程。学生经过多番采访沙头角老艺人,了解鱼灯舞艺术的历史、制作方法和表演技巧。为了让少年儿童能参与这项传统舞蹈,探究小组的学生最终确定了鱼灯舞艺术进修改良方案:缩小鱼灯的体积,使它更小、更轻;把蜡烛换成LED灯,更环保、安全、实用。

  ——2015年1月7日 第549期《学生调研纳入课程》

  鼓文化课程

  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发掘当地民俗资源,开发以“鼓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在学校的各个地方,随处可见“鼓元素”。每个学生都会打腰鼓,不少学生还会打木鼓、铜鼓等多种鼓乐器。学生们在学习打鼓的过程中,磨炼了意志,塑造出坚韧的性格,形体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015年1月21日 第551期《校园里流淌“鼓元素”》

  木工课程

  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三小学面向三四年级学生开设了一门木工课。学生先学会使用锯床这一基本功,接下来会接触复杂一些的机器,比如锣床,它可以把材料加工成各种弧线形状,打磨纹路。在这个阶段,学生基本可以自己制作一套国际象棋,或者一只小鹿、小鸟玩偶。在最后一个阶段,学生要设计一些具有实用性的东西,比如一个手机底座,或者一个简易的小板凳。

  ——2015年2月4日 第553期《人人都是设计师》

  对联课程

  四川省叙永县大石乡大石中心校集中力量编写对联教学的系列书籍,内容涉及历史渊源、平仄安排、对仗规则、名联赏析等。同时,每周2节的对联课也正式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在对联课上,学生不再像原来一样只是简单地听故事、读对联,而是深入了解这种文体,并尝试自己创作。

  ——2015年3月18日 第557期《让对联文化在校园“扎根”》

  游戏春天课程

  春天怎么玩?北京市亦庄实验小学六年级的非传统课程日活动是“游戏春天”。通过制作玩具、交流玩法、讲玩具故事等,让孩子们在自然中寻找制作玩具的原料、素材,触摸春天,感受自然的美好。

  ——2015年4月15日 第561期《游戏春天》

  向日葵课程

  用向日葵鼓励孩子们接触自然、感受自然。浙江省杭州市富春第七小学的向日葵课程要求孩子们在暑期播种、记录、观察向日葵。在种植向日葵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需要细心周到地照顾这个小生命,还要学会主动观察,记录种植过程的所有细节。

  ——2015年4月15日 第561期《带上课本去“种植”春天——向日葵课程》

  年画课程

  每逢周末和假期,四川省绵竹市清道学校都会开设年画课。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年画教师为学生们分析绵竹年画的色彩特点,演示着色方法,指导学生完成年画线稿的上色。除此之外,教师还会将年画背后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并经常带领学生参观绵竹年画馆、年画村等地方,加深学生对年画的认知。

  ——2015年4月29日 第563期《做快乐的“年画娃”》

  蓬莱小镇课程

  蓬莱小镇是上海市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为学生打造的一个微型社会。“蓬莱小镇”课程划分为“我和自己”“我和社会”“我和未来”三大板块,并确定各板块的学习目标。教师两两组合制订小课程教学方案,完成校本教材的编写。

  ——2015年5月6日 第564期《学习爱生活 请到小镇来》

  STEM课程

  STEM代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该课程起源于美国,旨在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二至五年级每周都推出“STEM阳光下午”课程。此前,四年级3D打印实验班的孩子们已经在数学教师的带领下,用8个课时体验了STEM综合课的魅力。

  ——2015年5月6日 第564期《STEM+ 为未来而学》

  生态德育课程

  江西省新余市新钢第一小学将生态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建立了包括蔬菜基地、果园基地在内的生态德育实践基地,让学生置身于真实具体的生态关系及情境——“生态德育课堂”之中,通过亲身体验播种、浇水、施肥、捉虫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涵养和综合素质。

  ——2015年5月6日 第564期《生态课堂成校园新景》

  汉文化课程

  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关小学率先开起了汉绣馆。非遗文化需要发展和传承,学校目前已经编发了校本教材《情系汉绣》,希望汉绣能够在孩子们的手中放出光彩。近年来,学校充分挖掘“汉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已将汉绣技艺教学列为学校“汉文化”体系的重要部分。

  ——2015年5月13日 第565期《武汉关小学开“汉绣馆”》

  职业体验课程

  针对学生德育与社会脱节的问题,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实验学校开发了职业认知与体验课程。学校提出了未来性、开放性、真实性、互动性、融合性等5条基本原则,选择了一批颇具特色的职业,按照传统职业与新兴职业分为两类。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模拟职业劳动,发现乐趣,并对自身职业进行思考,为生活点燃目标。

  ——2015年5月20日 第566期《“体验”未知的自己》

  阅历课程

  北京市朝阳区北京中学的师生们在今年完成了在江南的中华文化寻根之旅。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学生们来到苏州,走进拙政园感受苏州园林的精致婉约;游走于江南“水乡”乌镇,感受江南小镇的别样风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到鲁迅故居,追忆语文课本中那些似曾相识的画面……

  ——2015年8月5日 第577期《阅历课程到江南寻根》

  教育剧场课程

  与戏剧教育课程不同,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的教育剧场课程是一门文科综合课程,基本内涵是将戏剧元素融入教育过程,在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中应用戏剧元素的各种功能,促进学生的思辨和交流。学生可以在教育剧场课程中连接自我与世界,培养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主动学习能力,成为一个有独到见解的人。

  ——2015年10月28日 第589期《小剧场“变身”生活实验室》

  童玩课程

  江苏省苏州市白鹿小学以“童玩课程”为抓手,致力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和地方课程特色化研究。在“童玩”理念指导下,传统学科课程得到拓展,特色课程的建设主旨更加明确。体育教师执教《我们去田间》主题课程,引领儿童到农庄实践,实现玩中探究、玩出品位的教学目标。

  ——2015年11月4日 第590期《到田间上体育课》

  (钟原 整理)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