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重难点分析
北京人的发现
北京人的发现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材从发现地点、距今时间、发现过程三个方面进行了叙述。
发现地点这一部分,可结合教材中的《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进行讲解和分析。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两点:一是北京人发现的具体地点;二是北京人生活的地理环境,探讨地理环境与北京人产生的关系。
距今时间这一部分,一方面要学生掌握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的问题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使学生明白北京人的生活时间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发现过程这一部分,可指导学生从时间、人物、贡献三个方面,按时间顺序制作表格,看起来一目了然。
北京人的特征
北京人的特征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材是从北京人的外形特征、使用工具、社会组织、火的使用等四个方面叙述的。
北京人的外形特征这一部分,教师利用教材中的《北京人复原头像》等图片引导学生从北京人的头骨、眉脊、颧骨、鼻骨、嘴部、脑容量、身高、上下肢等方面进行分析。
北京人的使用工具这一部分,教师可引导学生读课本的《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片,或使用投影、幻灯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注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与天然石块的区别在于它是经人工打制的工具。
北京人的社会组织这一部分,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北京地区环境的叙述,使学生明白这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所决定的。
火的使用这一部分,教师在扼要说明北京人使用火的证据后,可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说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可让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议论。
二、问题解答
1.问题思考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
生物死亡以后,埋在泥沙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动、植物尸体就会随着泥沙的沉积慢慢被埋在地层深处。在极少数特殊的环境下,那里压力相当大,温度十分高,沉积的泥沙慢慢变成了一层岩石,地质学上叫地层。而生物的坚硬部分如骨骼以及贝壳等,也伴随泥沙慢慢变为地层且像岩石一样坚硬;生物的那些柔软部分,如叶子等,也会在地层中留下印迹。这种伴随地层而形成的留有原生物印迹的石头,就叫作化石。
化石形成后,无论地球上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它都几乎不会改变。所以,化石成了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依据这些特殊的文字,人们能了解地层的年龄及当时的一些情况。
2.课后活动
(1)想一想:下列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A是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柴和狩猎用的木棒。B是刮削器,用于刮削木棒。C是尖状器,用于割剥兽皮,也可以用来挖取树木中的昆虫。
(2)比较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看看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
可列表完成比较。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