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重难点分析
造纸术的发明
造纸术的发明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材是从书写材质的变化、蔡侯纸、造纸术的外传及作用三个方面叙述的。
书写材质变化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造纸术发明前古人的书写材料,甲骨、金石、简帛。重点介绍的是简,还有简的编连方式。
蔡侯纸这一部分,重点介绍其优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质量提高、便于推广。外传及作用这一部分,学习了上一部分纸张的优点,就自然得出结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
张仲景和华佗
张仲景和华佗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材是从中医学理论的建立、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华佗三个方面去叙述的。
在进入这些知识的学习之前,应结合《相关史事》,回溯中医的起源,让学生初步了解神医扁鹊、四诊法和《黄帝内经》。然后,引导学生了解两汉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基本建立。
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包括两部分。对张仲景的介绍,把握两点,医德高尚和医术精湛。同时要强调二者的联系,正是他心系百姓,少年立志这样的品德,才促成他钻研医学,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人称“医圣”。关于《伤寒杂病论》,把握四点,即发展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疾病症候,提出对症下药,提出“治未病”。注意分析这四点的内在联系。
华佗,把握五点,抓关键词:针灸、汤药、外科手术、麻沸散、五禽戏。
历史巨著《史记》
历史巨著《史记》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材是从司马迁的个人品质、《史记》的成就两方面来介绍的。
司马迁的个人品质,抓关键词介绍:家庭熏陶、个人勤奋、秉笔直书、意志坚强。
《史记》掌握五点:第一部纪传体通史;3000年史事;记载帝王将相、下层人物的活动;秉笔直书、影响深远;文学地位。
道教和佛教
道教和佛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对宗教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讲授不宜挖掘过深。要注意把宗教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理解。
道教,主要掌握其创立、教义、影响。这三点又是紧密关联的,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东汉末年,国家分裂,政局动荡,人民苦难,渴望解脱,张角、张陵分别创立了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吸收神仙方术,宣传平均思想,对贫苦民众有很大吸引力,受到民众的信奉。
佛教,主要掌握其创立、教义、传入中国及影响。教义要归纳为层层递进的三句话:人生是苦难的;苦难的根源在于欲望;消灭欲望,忍受苦难就会来世幸福。这种教义,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被统治者的心理,也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重点是强调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也可以适当补充资料说明。
二、史料解读
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蔡伦》
【解读】蔡伦(?—121年),字敬仲,桂阳人,东汉和帝时任掌管制造宫廷使用器物的尚方令,负责监造宝剑和其他器械。他于105年采用新技术制造出了质地细软、价格低廉耐用的纸。汉和帝封他为“龙亭侯”,人们称他造的纸为“蔡侯纸”。
在蔡伦之前,中国已经使用纸张作为书写材料,但是因为原料与工艺的问题,成本高、产量低,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蔡伦的贡献:(1)整理定型了造纸工艺,将以往简单的造纸工艺,连接整理成了包括沤、煮、捣、抄、晒在内的完整的工艺流程,使造纸生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2)扩大了造纸原料,使用树皮、废麻、蚕茧、破布、渔网等作为造纸的原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纸张的质量。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在造纸术传播前,朝鲜、日本用简和帛,印度用白树皮和棕榈树叶(我国通称贝叶),埃及用纸草的内皮压成“纸草纸”,欧洲则用羊皮,这些书写材料,有的笨重,有的很脆,有的昂贵,都不适于大量使用。据说欧洲抄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我国造纸术传播出去后,解决了上述问题,大大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华)佗语(广陵吴)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①,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二下《方术列传·华佗》
【注释】①熊经:若熊之攀枝自悬。鸱顾:像鹞鹰身不动而回头看。
【解读】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运动保健的重要性,并创造了以呼吸运动与躯体运动相结合的体育医疗方法。到了汉代,以呼吸运动为主的导引疗法已相当普及,并不断发展。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中就出土了绘有各种运动姿势的帛画导引图40多幅。华佗吸收前人的成就,加上自己的研究成果,创造出一套“五禽之戏”,即摹仿虎、鹿、熊、猿、鸟5种禽兽动作姿态的保健体操。据说其弟子吴普每天做五禽戏,长年不断,“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人固①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注释】①固:必然,一定。
【解读】《报任少卿书》是司马迁写给朋友的回信。在信中司马迁袒露了自己生命遭受极端摧残之后的痛苦心情,但他并没有因为受辱而一死了之,也没有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是发扬了孟子舍生取义的精神,为完成《史记》的写作而甘受凌辱,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深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三、问题解答
1.材料研读
(1)查查看:元兴元年是公元哪一年?
中国历史上有好几个年号为元兴的。105年,东汉和帝刘肇,第二个年号元兴,用了9个月;264—265年,三国东吴末帝孙皓,年号元兴;402—404年,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年号元兴。显然,这里的元兴元年,指的是105年。
(2)想一想: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含义是什么?
固:本来。或:有的人。泰山:山东的泰山(五岳之一),比喻伟大。鸿毛:鸟的羽毛,比喻渺小。
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含义是:人总会死,有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死得其所,有价值;有人的死比羽毛还轻,无足轻重,没有意义。
2.问题思考
他(司马迁)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面对艰难挫折、身心摧残,毫不畏惧的精神;为了理想和正义,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
3.课后活动
(1)东汉张衡发明创制出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地动仪。但是,这个地动仪早已毁损失传。后来,人们根据《后汉书》的记载,结合自己的研究,做出了各不相同的地动仪复原模型。请搜集不同的复原模型,并尝试理解这件古老的验震器的设计原理。
这是一道开放题,应鼓励有条件的同学搜集不同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并尝试理解其设计原理。
目前,中国、日本、英国、美国、法国等多个国家都制作了不同的地动仪模型。以中国为例,有1959年制作,并长时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地动仪复原模型;也有2008年制作,并在中国科技馆展出的地动仪复原模型。
(2)想一想:纸的发明给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第一,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杰出的成就。文字发明后,需要一个好的载体来记载,显然过去的甲骨、金石、简帛都有很大的缺陷。纸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它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在中国率先出现,使中国汉代勃兴的文明超过了其他的文明。晋代盛行的读书、抄书和藏书之风都得益于纸的普及和推广。抄经热、藏书热和因传抄左思《三都赋》而出现的洛阳纸贵,都是纸普及后出现的前所未有的现象。纸的发明及应用,对社会历史的记载与保存,对文化思想的交流与传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方便人类记录信息,使人类以更方便、更经济的方式传播知识。纸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科技文化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二,有利于解决人类清洁卫生问题和文明习惯的养成。
(3)汉朝时流行一种新型的文学体裁——汉赋,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汉赋作家。试搜集并欣赏汉赋名家的名篇,了解汉赋的基本特点。
这是一道开放题,应鼓励学生结合语文课的学习,完成相应的探究。汉赋名家众多,最有影响的有西汉的贾谊、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的班固、张衡等。
汉赋辞藻华丽,笔法铺张,但缺乏充实的生活内容和活泼的思想情感。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上述汉赋名家的相关作品,形成对汉赋基本特点的了解。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