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忍负重司马迁时间:2014-04-01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就会想到司马迁,其实司马迁更多时候是作为文学家和史学家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但他的人生细节在我们的思想里却是一片空白,现在我们就来窥测一下这位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崇高地位而又命运多舛的大家风范吧。 因为他的正直,因为他把做人的良知和生存的技巧不能和谐的统一,所以他只能是一个太史令,一个成天跟着皇帝记录皇帝言行却没实权的官职,一个整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伴君如伴虎的官职,尽管如此,他还是无法做到口是心非,他为李陵投降匈奴直陈其想法,最后得到的却是皇帝残忍的宫刑,将生殖器破坏然后剔除,当时凄厉的叫声一定穿越了历史的时空,烙印在每一个有良知人的灵魂里,这对他来说简直是一种莫大的耻辱,作为一个文化人的气节尊严在这一刻丧失殆尽,“诟莫大于宫刑”。其实在这之前他是可以选择的,但就是因为他没有敛财拿不出那50万钱。当然李陵的投降其实也是有其原因的,因为负责救援的李广利迟迟不到,导致李陵的五千人马与匈奴的数万人马一直拼到只剩下最后十几个人时,李陵才被匈奴士兵抓住,所以责任并不全在李陵,而应该归罪于李广利,但作为皇帝外戚的李广利却置身事外。朝堂上,当所有的大臣都按照汉武帝的意思对李陵痛斥了一顿、对皇帝作了一番安抚之后,本没有资格说话的太史令司马迁在汉武帝的逼问下只是从自己的良心出发,陈说了李陵的不得已,同时也暗含着对李广利的贬低。可这违背了皇帝意愿,皇帝是希望李陵尽忠报国的,司马迁却没有去揣摩皇帝的意思,也没跟风当时的大臣们,所以才有这不堪的结果,这就是作为史官作为文人的司马迁的性格所在。当时司马迁的同僚们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他说话,这足以说明正义的声音和民主的种子在这里没有土壤。 受到如此屈辱的打击,又是什么原因还让他隐忍苟活呢?当然是他的理想,是他曾经对父亲的承诺,他要完成一部巨著,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他认为只有这样,他的苟活才不至于毫无意义,他的死才会受到子子孙孙的颂扬。司马迁从监狱出来之后,仍以服刑人的身份担任皇帝的史官,表面上忠诚于皇帝,内心却极度压抑苦闷,但他只能用沉默掩盖,在慢慢的沉默之中,他更加坚挺了自己的脊梁,磨砺着批判的锋芒,司马迁凭着自己的良知不虚美、不隐恶,坚持自己的价值取向,在鸿篇巨制《史记》里真实地记录了历史上那些风云人物,其中不乏他敬仰推崇同情与喜欢的智勇之士,也不乏他厌恶和反感的机巧之徒。所有这些的体现,也都离不开他的勇敢与诚信。 历史已经不随人的意愿姗姗而去,但他遗留下的精神食粮却还一直在营养着子孙万代,并丰满着人们的灵魂,如果司马迁泉下有知,我相信他一定会欣然长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