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文言文教学应攥紧“读”这根牛绳

时间:2014-07-15     作者:孝感市孝南高中 胡银桥【原创】   阅读


  不想不知道,静心想想吓一跳。我自己历来的课堂教学:不是读多了,而是读少了;不是读好了,而是读差了。就学生课上的活动而言,常常就是那种“茶客”了,常常是没读课文,当然也就没读熟课文,自然更谈不上熟读课文,也就没有通过“读”从而“懂”课文这座桥了。因此,尽管通常是只有千字左右的文章,花上三节课左右的时间,卖力地进行所谓师生互动的课文研讨,到头来却是大部分的同学连课文都读不顺,就是辛辛苦苦地研讨的所谓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古汉语知识什么的,也统统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学生都似懂还疑、似实又虚,因为,它们都如同高空的云彩,没能降落到文本的字、句、段这些实实在在的载体上。

  常言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认识论规律的要求!没读课文就如同没有调查;没读课文就研讨就如同没有调查就发言;没读熟课文就研讨就如同没调查清楚就发言,其所发之言价值几何就不言而喻了。

  于是,我当机立断,将上课的行为方式改为:

  师: 上课!

  生: 老师好!

  师: 同学们好!请打开课本第94页(《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齐读《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今天突然如此这般,大家有些迟疑,但一看我寸步不让的表情,还是读起来了。)

  我细心地听完大家磕磕绊绊的朗读,于是有了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问题:

  1 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

  2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

  3 而临事忽焉丧之

  4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5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6 与可以书遗余曰

  (大家读书一毕,我立即就上列句中加点的字提问。)

  师 “少”应读几声?

  (学生意见不一,一声、四声的都有,我让他们结合句意、词义考虑:表示时间短暂,读第一声,通“稍”,OK.)

  师 “夫”该怎样读?

  undefinedemsp;undefinedemsp;(一声、二声的都有,讨论一下吧:位置在句首,后文又是议论性质的,应该读二声。以前也学过的,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师 “丧”读几声?

  (一声、四声争执不下。课下注释为“亡失”,说明是动词性的,所以应读四声,而读一声则是名词性的。)

  师 “为”读几声?

  (“为《墨竹赋》”即写《墨竹赋》之意,所以是动词性的,应读一声,而读四声则是介词,如:为人民服务。)

  师 “遗”怎么读?

  (因为句意是把《墨竹赋》一文赠送给朋友与可,该词义的读音同“位”音,第六句中的“遗”读音同此。如果是遗留、遗嘱、遗产之类的意义,则应读同“仪”音)

  师 “今夫夫子……”怎么读?

  (前一个“夫”为发语词,表示议论开始,读二声,后一个“夫”跟“子”结合,表示对对方的尊称,读一声。)

  这样的问题每课都有,此不再列举。

  如此讨论字词的读音,有一石二鸟的奇效,不仅读对读准了字音,而且一定程度上理解了字义、词义,并且较先看课下的注释、查字词典再读课文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深百倍,因为是学生自己幸苦劳动得来的果实。

  这种“火力侦察”式的课文朗读,能快速准确地锁定学生不会的字音和句读问题,为教师有针对性的施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避免一些无谓的讲解,也就保证了教学的高效。

  undefinedemsp;undefinedemsp;学生在首次读一篇文章时,难免甚至可以说必然会磕磕绊绊,但这也正是要求他们这样读的价值所在:能让他们存在的问题及时、充分地现形。这种“原生态”的读法,为教师后面的对症下药——订正字音、句读等创造了条件。

  undefinedemsp;undefinedemsp;订正了字音和句读问题之后,也就基本上是“读熟”了,这一环节完了之后,就得趁热打铁,激励学生放开嗓子大声快读,可以针对不同的文章想一些花样,以保持学生高涨的激情。如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我在同学们“八仙过海”般地通读文章三遍之后,特别要求大家:

  师 好!现在请大家读背课文倒数第二段,限时五分钟,开始!

  因为我读此段时,被深深感染:它是韩愈情感喷发的火山口,语言极美,整散结合,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悲恸之情如九曲回肠,简直让人死去活来。我想:美文共欣赏!就让同学们特别读读这段。

  师 五分钟到,请打住!再请大家一齐通读全文!

  (读完了,我清晰地听出:大家的倒数第二段读得最好。)

  师 你们觉得哪处读得最爽?

  生 (异口同声地)倒数第二段!

  师 跟我听的感觉不谋而合,一样一样的!不过是大家把此段多读了五分钟而已,就有这般明显的不同,文章读与不读、多读少读是一样的吗!

  由于大家有了切身的体会,也就不得不打内心认同:文章非读不可也!读书的自觉性得以强化。

  能快速、流畅、无差错地把文章读下来,也就是达到了“熟读”的水平。

  再如:快读竞赛。

  我班上有个学生叫李丹,师生呼她大名“快嘴李丹”。她读书到底有多快,前不久我做了一个实验:要求口齿清晰、字正腔圆、声音洪亮地朗读《子路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用时最短者为冠军。同学们用电子表计秒,结果,李丹以48秒读毕,第二名一分八秒,其他同学花时间更长。实验完毕,我这样小结:

  师 除了天赋的差别之外,李丹获胜,与她平时好读书、勤读书、常常大声读书不无关系,读书是一种“功夫”,是功夫就得练,你不练,不练得比李丹更凶狠,你就永无打败李丹的一天!

  由于大家共同参与了实验,我上面的话大家也就无不认同。好学上进的同学也就默默较上劲了,这样,教学也就好办多了。

  这样变着花样地让全班同学读课文,但要注意努力尽快地让同学们的能力,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上去:磕磕绊绊地读——读流畅、快读、读熟——熟读(文章主要意思已经了如指掌,但同时又读出了问题,即局部的字词句的理解的障碍点。其实,学生只要认真投入到“读”中去,到最后这种“点”并不多,读到此种程度,再请大家一股脑儿把这些“点”端出来,大家合力分析探讨,一一破解之,读书也就到了最后一级台阶。)——读懂了,水到渠成的事。

  浅易文言文的阅读方法:立足文本,反复朗读,辅以课下注释、读出问题,学生质疑,教师诱导点拨而非和盘托出答案。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应攥紧“读”这根牛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学文言文,老师请他们读,听他们读,给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读,“读”是易行的、可行的、必须的、高效的,是没有第二种方法能匹敌的。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