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期刊动态

专利信息

报刊博览

知识产权

最新征稿

出版资讯

活动预告

详细内容

谈谈初中作文教学应从何处入手

时间:2014-07-15     作者:安陆市南城中学 陈仲池【原创】   阅读


  提起作文,学生头疼,老师发愁。学生绞尽脑汁地写,老师逐字逐句地改,然而,收效甚微,很少见到大的长进,可是各种语文考试中占分数最多的是作文,学生走上社会最能体现语文素质的也是写作能力。真是欲教不悦,欲收不能。那么,我们就得探索作文教学可行之路,在此我也谈谈自己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从阅读入手,仿名篇佳作

  阅读是一种本领,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时促进写的兴趣和提高写作能力,必须增强读写结合的意识。把读、写这两项重要的语文基本训练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读中学写,即指导学生揣摩文章的巧妙结构,推敲准确的遣词造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研究怎样围绕中心选材,努力让学生从阅读中吸取作文的营养,激起他们仿写的欲望。在读的基础上,再加上仿写试写的行动,作文也就不头疼了。例如:我在教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想一想,这篇课文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学生不难回答出是父子之间的爱。文章是如何选材呢?很明显,一是父亲送儿子并为为他选定好座位,让儿子坐在靠车门的椅子,好让儿子上下方便;二是父亲为儿子买橘子,不让儿子在路途中受渴等等。这些材料既平凡又典型有意义,有力地为中心服务。我接着问学生:你们从写作上你们还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呢?同学们纷纷回答:甲认为这篇课文在描写上非常出色,运用了很多描写,如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这样文章很具体;乙说这篇文章语言朴实、自然,更感人;丙说还有动作描写很细腻,特别写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一系列动作,既连贯又真实,很能反映出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艰难,从而打动了读者;丁说文章结构清晰,文章运用倒叙的手法,把难忘的父亲的背影放在开头,结尾又点明了背影,突出了文题,做到了首尾呼应等等。学生赏析完后,我就提醒学生尝试着自己把这些方法融入到写作中,马上进行片段小练习,要求就是用到自己刚才赏析过的方法,效果不错。

  二、从观察入手,述真实生活

  指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把学生从编作文、抄作文中引到丰富的现实生活中来,扭转编造抄袭、背诵硬套的风气,鼓励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留心周围事物,养成及时记录积累的好习惯,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养成老老实实作文的好文风。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写什么”是困扰学生的一大难题,不少学生写起文章来,总是三言两语,思路狭窄,内容贫乏,或是言之无物,泛泛而谈。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不够,了解不透,没有掌握写作的第一手资料。他们对周围的人、事熟视无睹,知之甚少,因而无话可说。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如:写《我们的学校》,可引导学生观察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等等硬件设施,了解内部管理、教研教改成果、教学成绩等方面的情况。只有在掌握了学校具体情况后,学生才会言之有物。再如,要学生写《家乡巨变》一文,此文重点在一个“变”字,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学生仔细地观察家乡 “变”的地方:交通、住房、家中的摆设、生活水平、衣着、积蓄、生活习惯等,学生掌握了这些材料后,运用对比的手法,就会笔下生辉,所选的材料既贴近生活,又新鲜有趣。

  三、从精讲入手,抒真情实感

  对一些学生会有身体障碍的文章,教师可以做一个课前的简单指导。写作前的指导必须精简,可以谈谈审题,可以谈一谈表达方式和体裁要求,不要用教师的思想束缚学生,还学生思维的自由,鼓励他们如实地自然地写出真情实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我曾在一次作文课上针对学生当前的敏感话题出题——《我这样看中学生谈恋爱》,我只是谈了当前班上出现的一些现象,丝毫没有流露我本人的看法,鼓励他们各抒已见,只要求说真话。在评改时,我不仅从写作的技巧上对学生加以指导,而且还以公开和私下的不同形式对他们做了耐心的思想工作,这样自然地将教书育人落到了实处。

  再者,所谓精讲,对优秀作文中提出精华,讲两至三点即可,不应面面俱到,主要从学生的选材的具体描写、内容结构、语言表达等几个方面讲起,衡量他们写的是不是真事,抒的是不是真情。从这几个方面去讲深讲透,让学生在学习作文中有所获有所得。时间长了,学生的感触多了,在作文中也就有话可写了。

  四、从形式入手,辟新鲜路径

  作文形式千篇一律,如若经常是记xx、谈xxxx读后感,学生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老师可变换形式,让学生有新鲜感,他们也就愿意尝试去写了。如:同是记叙一个人的事迹,可用传记、回忆录、人物专访、特写等不同形式来写;同是读后感(或观后感),可用日记、书信与作者商榷等不同形式写;同一个主题,可用记叙文,也可用议论文等文体;同一份材料,可用改写、扩写、同主题另辟蹊径写等形式;同一个话题,可用口头、笔头的不同形式作文。这样形式灵活多样,给同学们增添了新鲜感,增强了好奇心,他们会跃跃欲试,老师批改时也会有意外的收获。

  五、从自改入手,激学生兴趣

  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最大因素之一。过去,学生把批改作文看得很神秘,认为只有老师才能批改,而现在,由他们自己改,学生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兴奋。出于青少年的好奇心与竞争心,学生评改他人作文时会特别认真地给人家挑毛病。当然每个同学都知道,自己的作文也要被人家挑毛病,害怕错误多被人笑,因此,写作文时就会非常细心,总是认真仔细地推敲文字、结构、中心等,努力使自己的文章成为佳作,让文章有值得同学欣赏的地方。例如:我在教学中,把批改作文的任务大部分交给学生。有的老师认为我这样做,对学生“太放心”,其实这种顾虑大不必要,因为让学生批改作文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二是让学生在对比别人文章的时候知道自己作文的不足;三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四是学习人家作文的优点。当然不是说让学生批改,老师就可以放心不管。相反,老师应教给学生批改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知道从哪些方面去改,批改的要求是什么,标准如何,这些修改要求必须花专门时间向学生交待清楚。此外。老师还应做出修改示范,让学生效仿。久而久之,学生对批改文章就会激发出浓厚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也可以把教师从繁重的批改作文中解放出来。

  六、从选材入手,使文章鲜活

  众所周知,选取典型有意义的材料是决定文章成功的关键之一。有人说得好,文章写得好坏,七分在材料,三分在技巧,因此,学生在写作文时应十分重视精心选择材料。那么应如何精心选择好材料呢?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选择典型的材料。能够表现某一个题目或中心的材料是很多的,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不能把这些材料都罗列出来,像记流水账似的,应认真加以筛选。生活中虽然有些人或事也确实存在,但这如果是个别现象,不能说明整体和本质的,那就不够典型。如有位教师指导学生写《我的妈妈》一文,他先让学生重温《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帮助学生进行选材。并按事例不同特点编写写作提纲。

  第一段:总写妈妈受到人们称赞。

  第二段:写妈妈对邻居的关心。

  第三段:写妈妈勤劳、俭朴的生活。

  第四段:写妈妈对子女的爱护和严格要求。

  第五段:写自己对妈妈的热爱、敬佩之情。

  在我们生活中有不少事例也确实可写,但一篇好的文章应从材料中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二、三件事来写。凡是与中心无关的材料要舍去。

  二是要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材料新颖、生动,本身就最具有吸引力。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才能表现新鲜活泼的内容,才能吸引读者。比如有一位学生在《抢外公》一篇作文中,一个“抢”就显露出新颖。他写的内容是:舅舅、姨娘为了赡养老父亲,先后“抢”走了外公,而爸爸妈妈也出于一片孝心特地派“我”到姨娘家去把外公“抢”回来,这件事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新道德、新风尚。这个材料选得很新鲜,避免了那些人所共知、人所共有的材料。

  三是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材料。只有对熟悉的事物,才有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受,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文章的内容才会具体充实,语句生动形象,真切动人。如:有位同学写《秋天的田野》,她对农村秋天田野的稻子是最熟悉不过了。她把它列为这篇文章的重点来写。她写到:“我向远处望去,啊!那一望无际的稻田迎着秋风涌起金浪,好像在为丰收舞蹈。走到近处,只见黄澄澄的稻穗颗粒饱满,一株株稻子在秋风中笑弯了腰,在秋风抚摩下,稻田‘沙沙’作响,好像每株稻子都在争先恐后地向大地报喜‘我最饱满!我最饱满’。”该学生显然是对稻田非常熟悉,才对稻穗描写细致,使文章鲜活生动。

  七、从描写入手,让内容具体

  我们知道一个普遍现象,学生的习作大部分篇幅不长,或者作文缺乏生动,主要原因是文章内容单调、抽象,喜欢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行文,结果文章内容空洞,学生写起来总感觉无话可说。要改变这种局面,怎么办?我们教师应教给学生在作文中学会运用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等人物描写,加上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等多种描写的方法来实现内容的具体化。在这方面,我在教学中是有深刻体会的。我的学生杨子婧在我的指导下,她的作文原来内容十分空洞,在文中恰当融入了多种描写方法后,她的作文越写越美,并在全国青少年组比赛中多次获奖。她也深有感触地说:“我尝到了作文中把内容写具体的甜头啊!”

  写作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还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慢慢融入,找准切合点,实现语文的“听”“说”“读”素养的实现,“写”这一素养的实现也就不会难了。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