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八糁子粥时间:2025-02-10 前些年,乡亲们喝的基本上都是玉米糁子粥,它有着稠、香、滑的特质。稠,端起碗贴着嘴能喝,亦可用筷子撩拨到嘴里“吃”;香,玉米的糯香与各种豆香、红薯香等亲密结合,香味实足;滑,粥到嘴中,丝滑如玉,不需用力会缓缓地流入腹中。 母亲曾说,糁子粥是百姓饭、家常饭,百喝不厌。但一碗粥,母亲却要准备好几个月,我们才会在大雪飘飘的冬天,吃到一碗实惠、暖心、糯香的粥。 麦子割倒运回打麦场还未碾打,母亲就抢时播种晚玉米了。在玉米地里,母亲套种上红小豆、绿豆、大云豆等各色大小各异的豆子。玉米和豆子出苗后,经过父母管护,在秋天如期成熟。 晒场上,各种豆子被母亲一块一块地晒了出来,黄的、红的、白的,还有绿的,甚是耀眼。这些豆子,成了糁子粥的绝美搭档。 立秋后,母亲在门前菜地,陆续种上了红萝卜、白萝卜和芥菜,特别是芥菜,耐贫瘠的土壤,不畏严寒,生命力强。深冬,它桀骜不驯,倔强地生长,叶子在接受了严霜的洗礼后,暴躁的性子一下子收敛了许多,变得温婉清香爽脆。 母亲将菜叶在沸水里煮到五六成熟,挤压去水分,切成半寸长,在冬日的暖阳下晒一晒,伴上菜籽油、芥末粉、红萝卜和大头菜片等,在缸内压制半月左右,等芥菜和油、芥末粉、辣椒味充分酝酿相融后,便可以食用。吃的时候,用热油一炝,在“嗞啦”一声脆响中,便闻到了芥菜的清香,吃起来爽口筋道,有嚼头。 玉米糁子,挑选大粒饱满的玉米粒,以前是父亲套着毛驴或是牛在石碾子上碾出的,后来有了磨面机、碾米机,将玉米破碎后碾成糁子,筛去皮糠便成为光亮的玉米糁子。有米粒大的,有沙子般细的,还有像豆子一般大的,糁子从秋冬可以吃到第二年夏收时节。 冬日慢漫长,大雪飞飘,粥在慢火熬制中释放着温暖。 喝腊八粥很有仪式感。 清晨,麻雀叫第一声的时候,母亲就忙活了。先一天晚上就泡上了豆子,玉米糁子、豆子在柴火的慢煮下,在锅中慢慢地变糯,“嘭嘭嘭”不断地爆破着气泡,玉米和豆香随着热汽在屋子里氤氲起来。 芥菜配上切得细细的红萝卜和葱丝,在热油的猛击下,释放出清香。再配上五香锅盔馍,一顿关于腊八粥的盛宴就这样在屋内演绎成了温馨。 腊八,缓缓地推开了年的大门。一碗腊八粥,绵绵悠长香,定格成了最具情怀的人间烟火食事,年也在不远处张望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