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怎样科学地搞好化学复习时间:2016-03-25 复习能够使学生巩固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能够使他们学到的知识技能系统化、规律化和简明化,帮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技能相互联系、进行综合,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提高学习水平,培养和发展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对于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简单地重复、记忆和大量地做题不是科学的复习,不能收到上述效果。科学的复习应该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综合性、发展性、启发性和计划性,讲究方法,讲求实效。 所谓针对性是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情况查缺找弱,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保证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既定的教学目的。 所谓系统性是指使所学知识技能相互联系,形成反映本质关系的统一整体,有纲有目,条块分明。 中学化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在平时只能一部分一部分地教学,使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受到削弱。例如,关于原子组成、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等物质结构知识被分散在各个年级;氧化还原反应跟原子结构,电离、水解跟可逆反应等相互间本来存在着的联系,由于分割而不容易被学生掌握。这种情况需要通过复习的综合性来解决。 发展性指通过复习不但要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还要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水平得到发展和提高,努力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启发性指要以学生为复习的主体,引导、启发他们自觉和主动地动脑动手,不依赖教师,做复习的主人。 制订复习计划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有效保证。复习要有计划地进行,内容、要求和进度要有周密的安排,这是计划性的主要含义。 复习还要讲究方法,不因循守旧,不搞固定模式,复习方法多样化,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复习常常跟教学测量评价相结合,在复习后进行练习、测验或考试,以便评定教学效果,得到教学反馈信息。 一、搞好复习必须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一)要处理好复习与教学的关系 复习要“源于平时、高于平时”。平时教学是复习的基础,不打好这个基础,复习是不可能搞好的。否则,平时教学不就可以取消而用复习来代替吗?还要处理好平时复习跟总复习的关系。平时复习是平时教学的组成部分,有的教师不注意扎扎实实搞好平时教学和平时复习,一味加快平时进度以增加复习时间,让总复习多来几遍。显然,这样做是违反认识规律、也违反教学规律的。这就好比把米烧成夹生饭再回锅炒,炒的次数再多也难把饭炒熟。此外,复习时切忌把平时教学原样重复一遍,要从新的高度、用新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但又不能把复习变成上新课。 (二)处理好巩固基础与综合提高的关系 巩固基础与综合提高都是复习的任务。只强调巩固基础不注意综合提高,不能使复习达到应有的高度;反过来,只强调综合提高而忽视打好基础,也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只有肯下功夫,认真复习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综合提高的任务。有一则笑话说,有一个蠢人吃了五碗饭才把肚子吃饱,他恍然大悟地说,原来第五碗饭才能把肚子吃饱!早知道这样,前面四碗饭不用吃了……。我们一定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三)处理好系统与重点的关系 复习时要抓住主线,形成网络,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系统化;但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平时教学的疏漏和薄弱环节,有重点地进行复习,这样才能显著地提高复习的效率。 (四)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其它内容的关系 化学概念是化学理论的基础,每一种化学符号、每一种实验方法都跟一定的化学理论联系着,化学理论反映了物质及其变化的相互联系和规律性,化学计算则从量的方面反映这种相互联系。因此,以理论为中心可以把中学化学的各类内容联系在一起,使化学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系统。在复习时要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注意运用化学基础理论加深对基本概念的本质认识,进一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注意使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跟有关的理论联系起来。 (五)处理好统一复习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复习课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差别,对于不同的教学班,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内容、重点、速度和要求上适当作调整。对于同一教学班,实践证明,“面向差生慢起步、立足双基渐加速”是必要和可行的,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六)处理好学生复习与教师复习的关系 教师复习的效果比较好,但是,学生是复习的主体,教师的复习只是辅助性的外部因素。没有学生的主动参加,教师的复习很难收到效果。学生自己编写的复习小结或提纲,尽管常常不及教师编写的完善,但前者的效果却往往优于后者,其原因就在这里。在教师复习过程中,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师生协同合作,可以进一步提高复习的效果。学生先行复习,可以提高教师复习的起点,也可以使师生配合更加协调,使复习搞得更好。在教师作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之前,应要求学生提前进行自我复习。 (七)处理好记忆与思考、应用的关系 通过复习,要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应用和掌握,是综合运用和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复习不等于记忆,记忆不是复习的主要任务和方法,它不能保证达到复习的各种目的。要提倡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巩固记忆。要以思维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反对注入式的复习,多给学生思考、应用的时间和机会。 (八)处理好练习与复习的关系 练习在复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以认真和系统地复习、整理有关知识技能为基础。但是,过分强调练习、只是让学生做题,把复习跟练习等同起来而忽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完善,不能使学生的练习做到正确、合理、迅速和高效率,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复习中的练习题大体上可以分为基础复习题、理解应用题和综合提高题3个层次由低到高的类型。它们应当互相配合,各有适当的比例和数量。 (九)处理好大纲、教科书与参考书的关系 在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中,为了便于学生自己复习,常常需要提供复习提纲或复习参考资料。好的复习提纲和复习参考资料具有系统性、简明性和启发性,可以给复习带来某些方便。目前社会上流传的参考书种类很多,各有特点,也水平参差不齐,少不了鱼龙混杂。教师要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选好,或者由教师自行编写,力戒多、滥。从根本上说来,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是复习的依据,也是编写复习提纲和复习参考资料的根据。在使用复习提纲和复习参考资料复习之后,仍应注意跟大纲和教科书进行对照。 (十)处理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在复习时不但要重视知识技能的复习与智能的发展提高,还应该重视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复习目的和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勤奋、严谨、踏实、精细的优良学风,积极、稳定而持久的情绪,使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心理状态,不骄不躁、谦逊团结,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复习的实施 (一)日常性复习 及时和经常地使新旧知识联系,可以有效地防止遗忘现象。在对新课作巩固性复习时,最好不要把新课过程原样重复,因为这样对学生帮助不大,会使学生失去听课兴趣。要努力用新的方式归纳、概括新课内容,帮助学生从新的角度来理解和掌握概念,达到新的高度。例如,在元素的平均原子量和近似原子量教学中,用下列关系式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有关概念: 则元素X的平均原子量=x1·M1+x2·M2+… 元素X的近似原子量=x1·A1+x2·A2+… 或者用下图表示各概念间的关系: 学生感到收获大、新鲜,增加了学习兴趣。 日常性复习常采用讲授法、谈话法、提问法以及练习法等方法,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巩固复习的方案、课前复习的提问题和巩固复习新知识的复习题、思考题和练习题。 (二)阶段性复习 阶段性复习可以先按单元进行,然后再复习各单元间的综合联系。在复习前先要调查学生在本阶段的学习情况,了解学习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确定复习的内容及重点。在此基础上制订复习方案,帮助学生排除疑难、辨析概念、综合联系,弥补学习上的缺陷,做好单元知识总结;还可以在适当的阶段作某些专题复习,揭示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的水平。例如关于物质结构知识的专题复习,化学反应类型的专题复习,各类置换反应的专题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专题复习,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化学计算专题复习等等。对一些内容可以采用图表形式。 阶段性复习通常以课时为单位,采用讲授法、谈话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方法。为配合阶段性复习而编选的练习题应注意综合运用已学知识,其数量可比日常性复习多些。 (三)终结性复习 四、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范例 ——《硫酸与社会》教学 1.课程设计 (1)教学目的 与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硫酸的工业制法”和理科必学教材“中和滴定”的教学相辅相成,指导学生面向化工厂的硫酸生产和环境污染实际,以生产流程模拟、酸雨成因分析、硫酸含量分析等实验为基础,实践科学过程,掌握化学技术,参与技术服务,以发展学生的智能结构,培养学生参与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科学技术决策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计划 表13“硫酸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2.教学案例(教学单元A) (1)教学要求 ①用常州市一中钱承之老师设计的“接触法制硫酸生产流程模拟实验”演示仪演示硫酸生产原理及其研究,为“化工厂硫酸生产的现场教学”作准备。 ②用自制“SO2的固相催化氧化器”,由学生实验硫酸生产中酸雾的生成反应和酸雨的形成原理,并由此简析硫酸生产中的有关工艺条件和环保问题。 (2)教学设计 ①接触法制硫酸生产流程模拟的演示实验 模拟生产中硫铁矿焙烧、炉气净化、二氧化硫转化(同时演示SO3遇水形成酸雾和H2SO4的检出)、三氧化硫吸收和尾气中二氧化硫的处理等工艺过程,通过鲜明的反应现象,反映硫酸生产的化学原理和工艺条件。实验技术的关键,是硫铁矿的分散性(碾细后用碎石棉纤维拌和)、催化剂的活性(将浸透饱和重铬酸铵溶液的石棉纤维填入催化管灼烧冷却后备用)、三氧化硫的吸收条件和空气鼓入速度的控制,这恰与主要的硫酸生产工艺条件一一对应。演示过程,不仅能为学生的硫酸生产流程现场见习提供准备,更是一次在科学实验中研究生产流程的技术探索示范。 ②酸雨成因分析的学生实验 指导学生先将“SO2的固相催化氧化器”接通直流电源使其中的电热丝红热而在表面形成铁等金属氧化物的催化层,然后伸入装有SO2和空气的集气瓶中。要求学生分析瓶中迅速出现的浓重白雾现象,并检出H2SO4的生成。然后组织课堂讨论:为什么含硫化石燃料(如煤)的燃烧和焙烧硫化物金属矿,通常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源?为什么在我国用硫铁矿为主要原料的硫酸生产中,焚矿后除去炉气中酸雾的技术,是发展生产 中的一大关键问题?为什么SO3吸收后尾气中的SO2若不回收利用,则硫酸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必蒙受巨大损失? (3)教学效果 学生在科学实验中,结合随后相应的社会实践(教学单元B),激发了“硫酸与社会”的探究志趣,初步理解、实践了为经济建设服务、又必须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硫酸生产的科技知识和研究方法,培养了“清洁生产”和治理“三废”的环境意识,发展了对化学科学技术的价值敏感性。 3.教学案例(教学单元C和D) (1)教学要求 ①分别以甲基橙、甲基红和甲基红-次甲基蓝混合溶液,作为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H2SO4溶液浓度时的指示剂,比较滴定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并对照三种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变色点,进行比较分析,选出其中的最佳指示剂。 ②使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掌握我国GB534-82标准测定工业硫酸百分含量的化学技术为生产服务。 (2)教学设计(学生实验和技术实践) ①硫酸浓度滴定分析中指示剂的选择 分别以甲基橙、甲基红和甲基红-次甲基蓝混合溶液为指示剂,其它滴定条件都与国家标准类同,用0.5摩/升的NaOH标准溶液滴定0.3摩/升左右的稀H2SO4的浓度,通过比较分析,确定其中的最佳指示剂,完成国家标准中关键技术的探究。 实验报告项目:使用不同指示剂所得测定结果的精密度比较;使用不同指示剂所得测定结果的准确度比较;确定最佳指示剂和确定理由的分析。 ②用国家标准测定工厂产品硫酸的百分含量 用洁净干燥、滴管中吸有样品硫酸(如98%工业硫酸)的小滴瓶置于分析天平上称量。取两份各盛有不少于50毫升蒸馏水的锥形瓶,用递减称量法各向其中滴入约0.7克样品硫酸,按以下操作,平行滴定两份。 在稀释后的样品中加入甲基橙指示剂一滴,用0.5摩/升的NaOH标准溶液滴到溶液显橙红色,再加入甲基红-次甲基蓝混合指示剂4滴,继续滴加NaOH标准溶液,直到溶液由紫红色变灰绿色即为终点。 实验报告项目:由两次有效的平行滴定数据计算样品硫酸的百分含量;以生产工厂对相同样品的测定值为真实值,分析测定误差。 ③参与控制硫酸生产吸收工艺条件的技术实践 用参观时在生产现场已采集准备的有关酸样,照前面②中的测定操作,为工厂严格测定硫酸生产中进入吸收塔里吸收三氧化硫的常用循环酸和从塔底排出的高浓度酸的H2SO4百分含量。进一步,结合对其它相关工艺条件的调查,评价工厂对吸收塔中酸浓度控制的合理性,分析工厂吸收塔中三氧化硫的吸收效率。 实践报告项目:所测吸收塔中硫酸的百分含量;工厂硫酸生产吸收工艺条件和吸收效率的评价、分析。 (3)教学效果 在系统化的科技实验中教学国家标准的滴定分析技术,由于符合化学科技教学的联系化工生产的实践性原则和学生探究掌握的有序化原则,收到了较好的STS教育效果:首先,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研究中观察、分析了使用甲基橙为指示剂,则测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必然明显较差的现象和原理,这恰与使用甲基红-次甲基蓝混合指示剂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使学生运用国家标准作硫酸生产工厂酸样中H2SO4含量的分析时,都能熟练地先使用甲基橙以获得接近滴定终点的信息,然后再加入甲基红-次甲基蓝混合指示剂,准确地完成滴定。于是,在学生实践科学过程和实现智能飞跃的探究中,使中学“中和滴定”的实验教学发展为国家标准的技术教育,全面提高了化学科技实验的教学和教育效益。进一步,学生更运用已掌握的国家标准技术,直接参与硫酸生产吸收塔中酸浓度的严格控制以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实践活动,在亲自体验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成功的喜悦中更加提高了自己的科学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