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便民的修车摊时间:2024-06-07 小区门口旁边,有一个修理自行车的摊点。虽说是临时摊点,可自从小区建成以来,寒来暑往,除了刮风下雨,摊点主人十多年的时间里从未缺勤,也可以称得上是长期摊位了。 摊位的主人是一位年届九旬的老退休工人,退休前在县里的机械厂兢兢业业地工作了几十年,据说还曾经多次荣获过县里的劳动模范称号。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本可以无忧无虑地享受衣食无忧、子孙绕膝的晚年生活,可他闲不下来,看着小区以及附近的居民修理个自行车都要走很远的路,很是不方便,于是不顾家人的反对,利用自己多年的机械经验和修车常识,毅然开起了这个修车摊。 岁月蹉跎,多年的风风雨雨不但练就了他硬朗的体魄,更铸就了他踏实朴素的作风。一年四季,一顶黑色的遮阳帽似乎已成标配,遮住了他那满头银发。他衣着朴素却干净整洁,后背虽有些弯曲却也坚毅挺拔,身材虽然瘦削可精神依然矍铄,干瘦的脸庞虽沟壑纵横可浸满健康的红润底色,一双嶙峋沧桑的大手虽青筋突兀却也坚实有力。他平时寡言少语,当别人夸赞他的技艺时,他也只是淡淡地付之一笑,荣辱意识似乎早已置之度外。 摊位上摆放的物件也很简单。一个浅浅的木箱子里面被分成几个方格,有的方格里放着常用的工具,有的放着常用的配件,有的放着偶尔使用的工具和零部件。木箱旁放着一个简单而又结实的有靠背的马扎,清闲时刻,摊主就怡然自得地坐在马扎上晒太阳,轻松地看着公路上的车辆、行人。墙根处不显眼的地方,竖着一个硬纸壳牌子,上面工整地写着两行字:自行车补胎一元,电动车补胎两元。这块牌子多年以来从没有更换过。牌子下面,放着一个盛过酒的铁盒,里面零散着几枚一元硬币和几张一元纸钞。 每次修车,老人都格外精心,这似乎是他的责任所在。一次,去修车摊补自行车胎。老人急忙起身,缓缓地把车子放倒,熟练地从工具箱里拿出改锥、自制的小撬棍,蹲下身子,撬拨自行车的外胎。本来和轮圈严密、箍紧的外胎,在他一次次恰到好处的角度和力道作用下,很快剥离下来,老人就像摆弄一件玩具一样轻而易举。一会儿,内胎被打气筒充得鼓了起来,他才坐在身旁的小马扎上,随手拽过半盆清水。水深刚好没过车胎。他一丝不苟地把鼓满气的车胎一截一截地淹没在水中,不放过每一个可疑的水泡。当看到一串串气泡从盆中翻涌时,他用备好的铅笔围绕着漏气孔画了几个清晰而又完满的圆圈。而后,他有些放心不下地又把车胎在水中精心检查了一圈,直到确认没有其他漏气点。 找到漏气孔,下一步工序就是补车胎了。他找到标注的精准方位,把车胎里面的余气放空,用干毛巾拭干水分。把漏气孔所在位置的车胎裹在左手食指外侧,有板有眼地围绕着漏气孔用锉板均匀地锉了起来。时间不长,麻点遍布的椭圆形胶皮呈现在眼前。就像对待不慎搓破的皮肤,他小心翼翼地吹干。涂上胶水,而后双手用力地将创可贴似的修补贴粘在麻点上,生怕力度不足,又放在地上,用锤头均匀地锤上几遍。这时,他有些满意地反复看了看自己的杰作。之后又原封不动地把内胎平整地装进外胎,拿过之前的改锥和撬棍压紧、固定,直至外胎和轮圈严丝合缝。 小小的修车摊,方便了小区和附近的人们,成了小区门口不可缺少的一道亮丽风景。老人的质朴、认真,得到了小区居民的赞誉。 碧空清透,树影斑驳,瘦叶飘零,金风怡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穿过叶隙,金色的阳光把一缕缕光柱错落地飞洒在老人的脸上、身上,那么温馨,那么光彩夺目。 (作者单位:吴桥县公安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