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孩子之间的“小矛盾”
生活中常见:几个孩子刚玩的好好的,可一会儿就吵闹甚至打起来了。不少家长为了避免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常常把自己的孩子关在家里。其实,这样做是欠妥的。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之间的争吵打闹是孩子在其“小社会”中学习与人交往、学习如何使自己成为社会化的人的重要方式。
孩子之间的争吵打斗通常发生在一起玩耍、游戏的过程中。因为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发展尚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这时儿童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这样儿童在交往中难免出现误解,发生争吵打斗。一般来说,孩子争吵打斗的特点是吵完打完就即刻了事,很快又会兴高采烈地玩在一起。引起孩子争吵打斗的原因通常有:因游戏中规则不合理或玩具分配不均;由于对方妨碍自己游戏,或对方行为造成自己的不快和痛苦;自己的所有权被侵犯,自己的东西被别人占用或玩弄;出于义愤和正义感,如见别人欺负弱小加以阻止等。
家长应该创造条件来鼓励自己的孩子与小伙伴交往,倘若孩子发生争吵打斗,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倘若吵打得不可开交,家长也不要单纯地禁止,而是先让孩子平静,再让他们各自说明自己的理由,引导他们去理解对方,最后达到互相谅解。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争吵打斗,不问青红皂白,就生气地上前加以指责,这样会引起孩子的不满和逆反心理,也让孩子失去了自己协调“矛盾”,解决问题的机会。
有些家长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争吵打斗中吃亏,所以经常“开导”孩子:“吵架打架不要吃亏,别人骂你,你就骂他;别人打你,你就打他,要不然别人老是欺负你。”这样做不但使孩子丧失获得交往经验、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且家长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给孩子留下不良印象。
也有少数家长与此相反,看到自己孩子争吵打斗时,就不问原因,出面代替孩子道歉。这类家长多数是谦让和彬彬有礼的。殊不知这样的谦让“放弃了”培养孩子责任感的良机,会使孩子养成严重的依赖性。如果争吵打斗的原因不在自己孩子身上,还会大大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在与他人交往中,在争吵打斗中汲取最初的道德认识,学会用这些认识去评判他人行为和自己的行为,学会考虑对方的愿望和要求,互相礼让,以恰当的方式与人相处。同时,孩子也会发现,不用争吵打斗也能解决诸多问题,这样孩子之间的争吵打斗现象就会越来越少。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