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要做学生的“贴心朋友”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是多元的,这无疑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再也不是过去教育理念中单一的“班级管理者”,而是有了多重丰富角色。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又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引路人,是沟通家长和社会的桥梁,是学校领导者实施素质教育、完成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这较以前班主任涵义有了很大的区别。
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作为班主任,人格的魅力是无限的,这是凌驾于他的工作能力之上的。用自己的行动去说服学生,胜于一百句空话。班主任是班集体乃至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楷模。因此,在班级工作中,我时刻注重身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形象率先垂范。遇到偶发事件总认真对待,谨慎处理。工作中多一些亲自动手,少一些指手划脚;多一些实际行动,少一些批评指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如发现地上有纸片,自己弯下腰去捡起来;清洁工具摆放不整齐,自己动手摆放整齐;讲台上作业本乱扔,自己整理整齐。诸如此类的事情,发现不足亲自去做好。老师的这些细致的动作,学生看了会很快意识到自己工作的失误。渐渐地这些小事不用老师操心,他们就可以自己做到了,使我感到榜样作用的无穷魅力。其实,学生平时不是用眼睛来看你,而是用心灵在感知你。每个学生都会在看到你的一举一动之际在心中下意识的进行模仿和学习,这种教育效果其实胜过无数的指责和批评。如学校每天的常规检查,课前教育学生并不是完全给他们讲大道理,更多的应该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以我们的身教去感知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行为,以达到教育的目的.用教师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
二、做学生的“贴心朋友”。班主任和学生之间朝夕相处,“爱”字贯穿始终。这种爱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上,看见有感冒的学生在不停地打喷嚏,我会抽出面纸放在他的面前;集体晨会时走在学生队伍中,我会给学生理一理胸前的红领巾,还打趣地夸夸穿了新衣服的男生“真帅”,赞美女同学头上新换的头饰;学生不小心掉在地上的文具,我会给他拾起来平放在桌上;学生课桌上零乱的书本,我会给整理整齐;由于放下了老师的架子,学生们都愿意与我交往,有任何烦恼也愿意和我倾诉。只有撕得下老师尊严这块“遮羞布”,不苛求学生的成长,不强求学生的进步,俯下身子,放慢脚步,倾心聆听他们的心声,真正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才能体会到“教学相长”的美妙乐趣。
三、树荣辱,知礼仪,促德育。荣辱与礼仪是德育的最基本要求,对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我国现行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养成知荣辱、知礼仪、树新风的习惯。在班级管理中,我始终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通过品德课和班会课来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中华文明的礼仪观,促进他们思想道德的正确发展。时代要求我们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我知道,荣辱观的树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久之事,需要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荣辱观意识。怎样培养学生的荣辱观意识呢?通过近两年的尝试,我认为单凭思想品德课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班会课和少先队活动课来完成,比如,我利用少先队活动课,多次进行一些“知荣辱、树新风、促成长”的演讲比赛。在演讲中,学生们以生动的语言和感人的事例,表达了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愿望和行动,充分展现了他们知荣明耻、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礼仪教育实质是培养人的教养,是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它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教育,健全人格的教育。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不少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主,缺乏一种与人谦让、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别人,有时显得智力有余而教养不足、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而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最需要的恰恰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注重了对学生教养、礼仪的培养。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