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关系

作者: 山东省平度师范学校 宁吉海 【 转载 】 2017-01-11

教育工作区别于其他工作的最大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反映着不同的社会、教育发展水平,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人格关系,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平等 友谊 尊重。教学论认为:教学是师生交往中获得发展的过程。教学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特殊交往活动,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文化。在教学中师生以语言为媒介进行交流与沟通,交往就意味着对话和参与,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充实在师生之间的一种精神氛围,在平等的对话氛围中,教师将学生带入对真理日益深刻的理解和知识的无限的渴求之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育人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习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教学活动视野下,学生显然是知道的较少的一方,身心成长尚未健全,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等级制度,推演到师生关系上就演化为了师为生纲。在封建的师生关系看来,教师之于学生,有无可辩驳的真理和权威性,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所谓“师严乃道尊也”,这种不平等的师生观,今天在某些地方仍遗有残余影响,在社会文明已大有进步的今天,应彻底消除这种影响,充分认识到学生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建立实现中国梦时代的平等、友谊、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单通道的授受关系。在各项活动中多是“我讲你听”的灌输型式,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等级主义的,必然导致学生的被动性、消极态度及师生关系紧张。作为对这种师生关系的反抗,20世纪初以来,出现了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模式,在关系上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对改变师生对立状态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但也出现了一种放任主义倾向,对于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不利的。

新时期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

二、感染 濡化 影响。有些西方学者把教育活动等同于一般经济活动,把教育职业看作是买卖知识的职业,把师生关系看作是一种推销员与顾客的关系。这就把教育活动和师生关系理解得太简单、太肤浅了。从教学的维度上看,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可是,学校也是社会,从社会学的维度上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儿童、青少年将成长为怎样一个人,与家长、学校的教师以及其他教育成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人格上的影响。教师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有着特别的意义。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对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又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精神上的、社会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作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作出反应,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这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确实是其他任何一种职业都无法比拟的精神挑战。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描述教师的价值:“教师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教师是智慧的使者,是文明的桥梁,是心灵的火炬,是人格力量的重要源泉,一个真正热爱和体验教育真谛的教师,是为能从事这样一种职业感到幸福的人。

教学中师生双方在人格、价值、尊严上完全平等,在教学中结成互为主体的关系,没有人可以凌驾于他人之上,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与促进者。新的教学观力求在实践中建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是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传统教学观还十分顽固地占领着部分教师的头脑,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部份教师仍然充当的是“警察”和“判官”的角色,这样也制约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理解 合作 促进。这是有关师生关系在教育关系中最常见的表述。在教育活动中,包括德育活动,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从教育内容维度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意义说,在知识上,教师是较多者,学生是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较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经验上,教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教师之于学生有明显的优势。教师的任务就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但这一过程并不是单向传输过程,它需要学生的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参与,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这个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不能想象,消极被动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主动发展的人来。另一方面,个体身心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由外在因素施加影响的结果,而是教师、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通过学生内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没有个体积极主动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存在。

德育要突出针对性,根据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及时帮助学生改掉不良习惯和纠正不正确的认识。在品德与生活课上,联系实际补充丰富德育资料,抓住德育目的,讲清人物实际,让学生感受德育道理。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理解,充分发挥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创设机会,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德育专题活动,使学生从活动中有所悟,有所收获。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模式,要身体力行、合作沟通,成为学生的模范和表率。

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推动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促进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分析、学会选择,而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习的标准,道德的标准,价值取向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整个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我们不可能期望在学校里教授的东西能使学生受用终生。

教师应以尊重、理解、合作的态度对待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用一系列清规戒律把学生束缚起来。教育和教学都是师生之间所发生进行的双边交往活动,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人格成长的主体,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抛弃封闭学生思想的条条框框,使学生树立不迷信古人,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的思想。另外,教师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原谅学生的幼稚与无知,不随意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意识,不体罚学生,给学生说错话、做错事的机会,给学生改变观点认识的机会,给学生保留自己意见的权利,将教师自身与学生个体真正地融为一体,建立新型的师生之间良好关系,做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



0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