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要奔着解决问题去

作者: 王荣平 【 转载 】 来源: 中国教师报 2025-02-21

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每个教师都应该读书,不仅要读而且要读得有效。从有效性上讲,一个人读不如一群人读,自读不如加入共同体读。于是,越来越多的读书共同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起来。

新时代的教师看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共同体读书的效率。在共同体读书,一个人的智慧与更多的人碰撞后能产生智慧的复利效应。这种复利效应是关在书斋里读书的人不能获得或至少不能很快获得的。

只是加入共同体读书一段时间后,许多人发现彼此之间的同频效应也会导致认知瓶颈,进而出现群体思维的“天花板”现象,俗称“萝卜炖萝卜”。这种现象会削弱共同体的力量,限制其活力。共同体一旦被限制在某个层面,它的自驱力就比较弱,读着读着就散了。

若读书共同体能奔着解决问题去,也许别有一番风景。

首先,在选书上要奔着解决问题去。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围绕解决问题而选的书籍能给人许多实践启发,越读越有味。以课程问题为例,有些书能解决眼前的问题,比如《大概念教学单元整体设计》等;有些书能解决课程根本问题,比如《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后现代课程观》等。选书时要把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结合起来,围绕要解决的问题选择系列书、主题书,有利于让理想照进现实,让读书有抓手。关于选书问题,可以结合《教师阅读地图》《教师阅读漫谈》等书籍获得更有效的指引。

其次,书要读得深入,就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读书是有方法的,如果按部就班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很难同步解决问题。在速读之后,共读组织者可以挑选与解决问题相关性最强的章节共读,节约时间且高效。比如《教师阅读地图》一书共七章,共读时要把重点放在第二章“专业阅读地图新思维”和第三章“根本书籍的研读”上。第二章主要阐释五条假设,第三章则是对根本书籍、知性阅读两个根本概念进行系统阐释和操作性呈现。重点研读这两章,能改变教师的阅读方式,促进其阅读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读书各有各法。自读时,无论批注、画思维导图、摘录、撰写读后感或读书笔记等,每个人尽可大显神通。高质量的自读是深度共读的基础。共读时,要谨记始终围绕书进行,与文本、作者对话才是要义,不可跑偏到以共读者为中心。读书时可以有三重对话,与文本、作者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在“与文本、作者对话”的基础上“与他人对话”,才能最大限度占有一本书,才能保证“与自我对话”时的高质量。

如果要从书的理解方面解决读书的深度问题,还可以不断开放共同体,吸收新的力量,为共同体升维。比如邀请作者或译者进行导读,在导读中询问他们的读书方法或见解;邀请国内专家进行导读;举行圆桌论坛,挑选读得好的书友分享见解,并邀请名师、名校长进行点评。这里的访谈、导读、点评,都能站在更高的维度为读者提供新的智慧,帮助共读者开拓理解的新局面。

再次,要在共读议题设计上多下功夫。共读是否读得深入,根本上在于能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有层次的,比如面对学生迟到问题,教师认为可以打电话唤醒或找学生提醒,或让家长提前送学生到校。但是,这样的解决方式是浅层次的。如果分析深入一些,教师要探寻学生迟到背后的本源问题,从时间管理角度、内驱力角度、自我认识与价值认同角度等方面切入,才能真正帮助一个生命成长。

因此,解决问题需要设计议题链。领读者以开放式问题引导共读者思考,指导共读者把议题与个人生活、工作相连接,协助共读者参与讨论和深入思考。更重要的是,领读者要始终站在更高更远处控场,引导全体成员聚焦讨论的话题,碰撞出智慧,最终导向问题的深度解决。

最后,要营造读书成果的可视化氛围。读书成果可视化能够解决共读的持续动力问题,每一次共读要有图文记录,包括批注的照片、手写的笔记、印刷出来的读后感和读书笔记,甚至还要有研讨时的议题及不同参与者的发言等。这些图文的公开能够强化参与者的收获感和价值感,帮助他们进一步链接书籍和生活,甚至能吸引更多人加入共同体,极大地发挥读书的社会交际作用,壮大读书的力量。

总之,共读要奔着解决问题去,如此一来,书就能读到实践处,读到教室中,读到生命里。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桃源中学)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