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非遗浸润学生的家国情怀
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蛇年春晚紧扣时代主题,将非遗元素运用到诸多环节,让非遗绽放出迷人的光彩。非遗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中国风、中国精神、中国风格,教育的核心任务是立德树人,当善用非遗浸润学生的家国情怀。
时下,非遗进校园是不少学校落实素质教育的抓手,在开阔学生眼界、陶冶学生情操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整体上看育人效果并不显著,还需要提升和改进。
深挖非遗的精神内涵,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国家领导人也非常关心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培养好传承人。因此,学校应深挖非遗蕴含的教育因子,做好引进什么、如何引进、怎样运用等设计,使之成为重要的育人载体和手段。
做好非遗的普惠普及,让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感受其魅力并学习、传承。2021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使之成为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载体。这为非遗进校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必要的遵循。学校要成立非遗课程开发团队,选准非遗与课程的融合点、与学生兴趣的结合点,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非遗动起来、活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能深度参与,提高育人实效。
为非遗进行数字化赋能,提高其传播力、感染力、渗透力。信息时代,数字化技术赋能非遗保护和传播成为趋势。学校在非遗进校园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故事、照片、虚拟现实等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维度感受非遗的魅力。
对于非遗这一重要育人资源,学校因地制宜引入,挖掘好、提炼好是前提,融合好是关键,用心用情设计相关课程和活动,才能更好地推动非遗融入新时代、满足新发展、适应新形势,进而让学生透过非遗这扇窗看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文化自信,增强做一名中国人的底气。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小学)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