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

作者: 尹智慧 【 转载 】 来源: 新湖南 • 纵观 2025-02-10

今天我回老家给父母上坟扫墓。父母修建的那栋老屋,青苔满壁,粉刷的泥沙层层剥落,雨水流过的痕迹如蛇蜿蜒。透过青瓦的缝隙,阳光折射下来,整座房子写满了岁月的沧桑,站在老屋前,看着掩映在芳草中父母双亲的土坟,陈年旧事便在心头缓缓漫溯……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为了生存,还在襁褓中的我就跟随父母一家大迁徙,从益阳老家来到了常德的一个村庄。听说那里田地比较多,也很肥沃,那个年代,农民心中的小康生活就是有饭吃。到了目的地,生产队负责人就“你出一根木头,他出一捆稻草”,把两间泥巴茅屋搭了起来,一间供我们一家七口人睡,一间当作灶屋用。

对于我来说,童年的记忆就是那所房子。家门前有条小河,夏天大人都到田里双抢去了,我们小孩在家里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样样都做。干完活,我们村里的小伙伴就像鸭子一样跳到河里嬉闹、戏水……

随着我的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先后走进学校读书,家里最小的我,只得跟着哥哥姐姐去学校。哥哥姐姐在上课,我就挤坐在他们的座位上,跟着他们乖乖地读书、唱歌,从不吵闹。下课了,我就跟着他们跳绳、抽陀螺,做各种游戏。慢慢的,哥哥姐姐会唱的歌,我会唱了;他们会写的字,我也知道了一些。也许是这段经历,在我心里埋下了读书的种子,点燃了我音乐的火焰,老师的友善更触动了我的教育情怀,所以长大后的我爱读书,爱唱歌,也光荣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我们一家人在那所泥巴茅屋里生活了八年,我的童年也就是在那间房子里平平淡淡地度过的。在我的记忆里,没有狂风骤雨,没有风刀霜剑,尽管那时经常没有下锅的米,菜中不见油珠子,但是我们在那小屋里住着,心里很安然。

后来,父母离开了常德回到故乡。为了建造属于自己的房子,父母带领哥哥姐姐在晴天做大块的泥砖,雨天在家里织草包、搓草绳卖到缝纫机厂、瓷厂,用换来的钱买瓦。在他们的努力下,我家建起了两间半泥砖瓦屋,墙壁用瘪谷和着泥巴刷平,既美观又牢固。当时我甭提有多高兴,在房里跑来跑去,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兴奋得睡不着觉。从小学到初中再到师范,这间房子里留下了我寒窗苦读的身影,有时一道数学难题的解题思路让我苦苦求索,有时化学题中的化学反应让我欣喜若狂,有时一篇文章让我感动流泪,我就这样无拘无束地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勤奋努力,心里惬意。这所房子里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都散发出父辈呼出的气息,他们留给我忠厚老实善良勤奋的品质。

师范毕业了,我被分到了本村小学工作,吃、住和办公都在一间不到十平米的小屋里。在那小小的房间里,我备课磨课,日夜自学,唱歌弹琴,读书听广播……尽管工资很低,但有种“采菊东篱下”的怡然自得。我平时省吃俭用,终于几年后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两室两厅。

漂泊的心更加沉静,我也义无反顾地扑在工作中。也许命运就是那样不断考验着人的坚韧,检验着人情的温度。在我安居乐业不久,身体出现了不适,患上了鼻咽癌。当诊断报告递到我手里时,我浑身坍塌了,眼前一片昏暗。幸好同学帮我,同事帮我,认识和不认识我的人都给我送来了温暖,。经过三个多月的痛苦而暖心的治疗,我顺利出院了。出院三个月后,我又走进了学校,干着力所能的工作,尽管学校领导都劝我休息,但是我喜欢教育工作,喜欢和同学们为伴。尽管身体还有很多不适,但是我觉得充实快乐。不管未来的生命有多长,但是我会让自己每天的日子过得充实而有价值。我向红十字会申请了器官捐献和遗体捐献,生为教育事业默默劳作,死后让残存的身躯体为医学研究和医疗事业出点力吧。

如今,我换了高层电梯房,可以仰望星空灿烂,也可以俯瞰大地苍茫。但是我还是时常返回老家,看看那斑驳陆离,印染着青灰色的老房子,因为那里有我生命底色的印记……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