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习得之魅

来源: 中国教育期刊网 2017-03-08

    如今,许多中小学开设了古典诗词课程,有些学校不仅教学生阅读和欣赏古典诗词,还指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获了许多,提升了许多,师生共同打造诗意校园。期待更多的教师能够行动起来,为传统诗词传承与弘扬拾柴添薪。


谋篇立意不可教


蔡姝婧



    当今古诗文教学面临许多问题,答案的错与对,将传统文化涵盖的道德精髓与气度风范抛诸脑后,一篇篇或大漠人情,或风花雪月,或气冲霄汉的文与句,变成千年后我们笔下几句冰冷的描述。

    基于现状,我深思熟虑,开设了一个诗词兴趣班。

    来参加的人自然都是勇士,敢于牺牲宝贵的课余时间;也是诗人,能在摞成堆的复习资料里,为诗歌腾出一隅。

    诗词课每周一节,无人打扰或指引,由我自由放飞。每节课安排5分钟的诗令小赛,预设题目,学生们课后查询相关资料。课前开赛,既为课堂热身,又增加学生们的诗词储备量。几节课下来,学生们竟也有了一点“出口成诗”的底蕴。

    然而,课程安排却不能太随意,平仄押韵、对联格律、诗词格律逐层推进,待熟悉基本规矩后,便可提笔。近体诗创作从二三言的对字游戏开始,再进行五言、七言成句创作,逐渐进入诗歌的起承转合。填词时,教师要先培养学生的一颗善感有情之心,再感受词句中缠绵不尽的渺渺情思。我认为,与其被逐字逐句的讲解削弱诗词的意境,不如带领学生尝试古诗新编,将熟悉的篇目改为新诗,进入那些早已烂熟的句子中,反复琢磨。

    一次课上,当提到人人都会背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时,我以温暖又含有一丝凄凉的口吻读了一篇小文,大致情节如此:一对异地恋人在电话里诉衷肠,男孩请女孩闭上眼睛,伸出手来,问是否能感受自己就在身边,女孩心中一紧,忽地感受到一种跨越山水时空的心意相通,虽远隔千山万水,却因为心有彼此而充盈全身的安稳,正是“身无双翼,心有灵犀”的最好阐释。学生们感慨万千,叹声四起。这个年纪的学生,情窦初开又不含杂质,正适合理解最好的诗情。

    但要说明的是,格律可教,章法可授,我能做的就是夯实格律这个基础,或是在学生为一两个字伤神时提点一二,或是师生同题作诗请人点评,以及分享一些好的作品,推荐一些有用的书籍。真正的谋篇立意不可教,天赋和灵气全在学生自己。

    开班一年,学生们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令我欣喜的变化有两个方面,一是兴趣班学生的课桌里,基本人人都有两本以上与诗词有关的书籍;二是在考试中,古诗词这一题得分明显增多,学生作文写得更有文采。其实,所谓的语文教育,不过是一种文化底蕴的积累。长久下来,当学生们已经浸润着诗香文意时,一张试卷早已束缚不住他们灵动的笔头。

    如今的兴趣班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

    首先,格律教授之初,面对格律功底几乎为零的学生,如何深入浅出,使其不至于被诗歌的门槛吓着?我认为,在普通话已经推行了几十年的今天,类似于诗词扫盲的教育,可以先大胆抛下平水韵,基于学生已经建立的语言基础而教,会容易许多。

    其次,保持热情和兴趣,不可靠强硬灌输。诗词游戏,趣味诗体词格,随时拈来,既能活络大脑,又能活跃气氛。放下教师的架子,师生行令,同题比赛,反而能使学生信心倍增。

    最后,我们都需要告诉学生,诗词是一种修养,一种气度,是自己情到深处、爱到浓时,从心底自然升腾而出的悠远的思绪。

    (作者单位系贵州省贵阳市兴农中学)


以课程课题超越课堂


张丽娟


    “百尺大门东坡气,三千清士子美心”,在我们学校,处处浸透着这种浓郁的诗情画意。近年来,语文教师成立了运城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会,勇于探索的语文人,开发了适合本校的读写课程,包括古典诗词创作课程,让学生传承高贵的人文精神,追求高雅的审美情趣,重温平平仄仄中流动的声韵,探究起承转合间暗含的玄机。

    这门课程从什么是真正的诗人和真正的诗歌谈起。第一部分是作诗,从诗歌的声韵和格律、对仗的理论和技巧,到绝句、律诗、古风的作法。第二部分是作词,从词的起源、常见词调的作法、模拟和翻变、化用和寄托,到词的修辞和作法。第三部分是专题阅读和写作,读李商隐的诗,尝试无题诗写作;读杜甫、王维的诗,尝试五律、七律的创作;读柳永的词,学写长调;读晏几道、李煜的词,学做小令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写出许多富有灵气的诗词。

    除了基础课程,“红楼梦诗词”的解读和创作也是教学重点。《红楼梦》除小说主体外,兼收诗、词、曲、辞赋、联额等文体,包罗万象。以诗而论,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骚体,有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有限题诗、限韵诗、同题分咏诗、分题合咏诗等。因此,《红楼梦》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诗词写作的教材,引导他们学会诗词创作。

    在教学中,教师遵循下列几个步骤:首先,从《红楼梦》中挑选适合自己写作教学的范本;其次,详细分析诗词的内容、技法、平仄、押韵和情感;再次,模仿写作,可以用示范诗词的韵律,也可以转换韵律;最后,学生自己创新写作诗歌。

    与课程开发同步进行的还有古典诗词的课题研究。继“古典诗词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研究”顺利结题后,高二语文组又开始了“关于高中生古典诗词读写一体化的教学研究”,本课题依托“写作本位”理念,通过研究提高学生鉴赏和写作古典诗词的能力,为高中诗词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和途径。

    如今的诗词课上,教师将课题融入课堂,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形成了以课题研究为依托的多样化写作形式。学生的读写取代了教师的讲授,几乎每节课都有写作练习。古典诗词多样化写作主要包括:改写、仿写、扩写、续写、补写、赏析、评点、引用化用、自由写作等。

    改写是诗词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从不会创作走向自主创作的第一步。教师让学生在原诗词的基础上,通过加字、减字、变字等形式改变诗体,包括将五言改为七言,将古体改为近体,将诗改为词,将其他文体改为诗词等。比如,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时,学生会将王勃的《滕王阁诗》改为五言诗,有学生改写成“高阁临江渚,玉鸾罢歌舞。栋飞南浦云,帘卷西山雨。云影日悠悠,星移几度秋。帝子今何在?长江空自留”。通过改写,学生对诗词的形式特点和要求更加明晰,也养成了斟酌词语的习惯。如果学生能够以古典诗词自由地写景言情、抒怀论事,自然是理想境界;即使不能,那些藏在学生胸中的诗词,那些不断的写作练习,也会让他们文思泉涌。

    为了营造持久的学习氛围,学校定期举办古诗词专题讲座和包括“飞花令”在内的多样化背诵比赛、征诗比赛、特定节日诗词创作比赛等。

    学校古典诗词课程开发和课堂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许多学生能够做到落笔成诗。古典诗词让师生的生活优雅沉静、绚烂多姿,整个校园也流淌着清新儒雅之气。

    (作者单位系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


诗社孕育诗意校园


姚 岩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新形势下,推行诗教,倡导诗词欣赏与写作,能够让学生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感染,提升人文素质,培养高雅情趣。为此,我们学校一直在开展诗词教育,提升师生的文化素养。

    学校成立了诗教工作领导小组,与无锡市诗词协会建立了“诗教”合作关系,成立了安阳诗社,由无锡市诗词协会派出教师授课,学生自愿参加,利用第二课堂时间开展诗教活动。

    《诗教二百首》作为安阳诗社进行古诗词教育的校本教材,收录了200余首古诗词。为了便于学生创作古诗词,教材中选编了创作古诗必备的《佩文诗韵》和创作词必备的《词韵简编》,以及《今读平声字的常见古入声字表》。这样,学生在创作古体诗词时,就可以随时查找,准确用韵。

    学校的诗教计划纳入课程,按学年制订计划、分配课时。古风6课时,五绝、五律6课时,七绝、七律6课时,词6课时。学生参加24课时学习,完成《诗教二百首》校本教材中的200首诗词背诵,并创作10首以上具有一定质量的古诗词,由无锡市诗词协会颁发结业证书。

    教师在开展诗教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诗词创作技巧的课堂教学,更要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加强古诗词的背诵。教古风,背古风;教五绝,背五绝;教七绝,背七绝……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教师布置学生创作的作业起点可以低一些,抓住学生创作的诗中词、句亮点进行鼓励,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原则是重改轻评,指导教师对学生诗作的修改做到段段清。学生修改好的诗词可以发表在学校校刊《文笔峰》上,教师推荐好的诗词作品到专业刊物发表,鼓励学生不断创作。

    为了推动诗教与书法的结合,书法教育家孔令坤先生在学校设立了书法奖,每年评选一次。评选要求书法创作的内容为诗词学社成员创作的古体诗词,一个学生创作诗词,一个学生进行书法创作,共同完成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获奖作品装裱后挂在安阳书院和校园内,创造诗意盎然的校园文化氛围。

    多背多写古诗词,对学生作文时炼字用词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因此,古诗词创作可以与古诗文诵读和语文作文训练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学校申报了无锡市课题“基于安阳书院的古诗文教育创新研究”,研究现阶段在初中层面如何组织开展学生的古诗词创作教育,采用何种方式实施,教育实践中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等问题,寻找对初中生进行古诗文创作教育的最佳路径。

    今后,学校诗教不再限定于诗教班学生,让全校师生都参与古诗词的学习、诵读、吟诵和创作,使学校成为一所真正的诗意校园。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无锡市阳山中学)


专家视点


用诗“说话”的民族更文明


钟振振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华民族是诗性的民族,是有诗意的民族,传统诗歌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

    诗是什么?诗是一种表达方式。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说话”。你有思想,有感情,有生活,有喜怒哀乐,愿意与他人交流分享,就要“说话”;或者,你有意见、建议和诉求,也要“说话”。不同的是,普通的“说话”,我说,你听;我说清楚了,你听明白了,“说话”的任务就完成了。而诗,则是用更凝练、更审美、更优雅、更睿智、更有技术含量,也更高级的语言或方式来“说话”。能用诗“说话”的民族,一定是更文明、更有智慧、更有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的民族。

    2500年前,孔子编定《诗经》,这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西周初年的作品。《诗经》所达到的艺术高度,至今仍是中国传统诗歌的典范。此后,有楚辞,有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乐府、古诗,有唐宋以来的近体诗与词,有元以来的曲,一直传承、发展到今天。中国传统诗歌历数千年而生生不息,不是“文化基因”,是什么?

    20多年来,我应邀在美国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等数十所名校作过学术讲演,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便是中国传统诗歌。一次,我与美国一位高级白领闲聊,谈到想做一点中美诗歌的比较研究,想不到他十分惊讶地问了一个问题——“难道美国有诗歌吗?”我说:“有啊。我很喜欢你们的惠特曼、朗费罗,还有狄金森夫人。我读过,还尝试着翻译过他们的几首诗,例如朗费罗的《金色的落晖》、狄金森夫人的《品尝不酿之酒》等。”那位先生听后很高兴。一般来说,美国人对本国的一切都感到自豪,但这次是个例外。谈到诗歌,他们似乎底气不足。

    十几年前,在一次研究李白的国际研讨会上,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的一位教授说,美国海军竟然有一个关于李白的网站。真没想到在美国,竟也有不少喜欢李白诗歌的“粉丝”。可见,与风靡国际市场的那些“中国制造”的各类商品一样,中华诗词也是能够“出口”的。当然,优秀的文化产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不一定需要“创汇”。前些年,全国高等院校一批有志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者,每年举办一次世界范围的大学生、研究生诗词大赛,参赛的国家、地区、学校和学生越来越多。在获奖者中,还出现了一位日本学生,中华诗词的魅力,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2014年,我应邀赴广西桂平采风,在当地的龙潭森林公园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群野生猕猴组成的“丐帮”,“拦路抢劫”游客手里的纯净水,并喝得有滋有味。于是,我即兴写了一首七言绝句:“缒壁投崖跳掷轻,诸猴可哂是精灵。清溪满谷矿泉水,偏劫游人唾剩瓶。”明眼人一读就明白,这仅仅是在笑猴吗?当然不是。我的用意,主要是借这件趣事为由头,用比兴手法善意批评那些对中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熟视无睹,不知道珍惜、开发和利用的人。

    肩负基础教育重任的中小学教师,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者,承担着中华诗词继往开来、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如今,全国有许多中小学开设了诗词课程,有些学校不仅教学生阅读和欣赏古典诗词,还指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我非常敬佩这些有民族文化自信,有人文情怀,有历史担当的学校领导与教师同仁,期待更多的教师能够行动起来,为传统诗词传承与弘扬拾柴添薪。

    (本文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


0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