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信息化与教育深度融合
日前,教育部出台《2017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强调要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同时,有专家提醒,要防止新的“数字化鸿沟”,避免因信息化应用能力差异而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
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随着教育信息化硬件配置的逐步完善,如何深化应用,改进教育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终实现教育内涵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日前,记者获悉,在山西省晋城市的3个区县有一项教育信息化新尝试,他们利用信息化工具,在初中期末考试中统一采用网上阅卷系统,实现了考试评价的信息化。
对于中部地区来说,这样的新尝试意义重大。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他们还有什么新规划、新设想?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这三个区县的教研部门。
泽州:硬件完善了,服务要到位
“上学期期末考试,初中三个年级16000多名学生,共计22个考试科目,仅用了一周时间,从收卷、扫描、批阅、统计到试卷分析,就全部完成了。”泽州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张要林告诉记者。
从教育行政部门到每一位教师,都充分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科学与便利。教师们利用电脑、手机以及平板等客户端,在家里就可阅卷。全部试卷加密后切割,按中考、高考阅卷规程,县教研室拟订严格评分细则,把任务量均分给阅卷教师,每所学校只批改一道题,保证阅卷公平。阅卷结束,系统自动生成成绩报告,学生成绩分布、出错率、知识点掌握情况等一目了然。通过手机APP,可以把每个学生的成绩报告单推送给家长。
“有了这样的数据分析,便于对各学校教学情况进行质量监控,教学指导更到位。”张要林高兴地说。
早在2012年,泽州县就已经开始引进信息化设备,推行网上阅卷,从最初的一所学校、一个年级的局部性尝试,发展到如今的多所学校、多个年级的大规模网上阅卷。
“现在中考、高考都是信息化阅卷,通过这样的平时训练,我们希望师生们更好地适应这种考试方式。”张要林说。
显然,在中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着更积极的作用。
因此,近几年,从泽州县县委、县政府到县教育局,都尤为重视教育信息化,不惜加大投入。去年,全县26个学区、12所直属学校都配备了视频教室。
有了视频教室,教研工作也如虎添翼。过去一有教师培训,乡镇教师就要大老远跑到城区来,费时费力。现在只要坐在视频教室里,即可进行远程学习。
但对教研部门来说,技术条件的升级,无疑也是提出了更高要求。
“怎样用好这些设备,为教师做好服务,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是关键。”张要林认为。他建议,要完善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机制。在当地,教育信息化的硬件配置与管理是由电教部门负责,下一步如何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需要教研部门与电教部门做好分工合作。
据了解,山西一些县市已整合教研室、电教馆和教师进修学校等机构,实现资源整合,共同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张要林认为,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2017年,泽州县教育局着眼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决定在教师培训上加大投入。这样让县教研室在工作中更有底气,如今正踌躇满志地设计规划新的教师培训项目。
晋城市城区:教研平台有了,亟须资源支持
与泽州县不同,晋城市城区教育局今年第一次尝试网上阅卷。见到教研室主任宋君琴时,她正急切盼着各学校成绩报告的出炉。
“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网上阅卷,既有利于各学校更好地改进课堂教学,也有助于推进教育公平。”宋君琴认为。
以往区里组织考试,都是由各学校自己阅卷,然后把成绩汇总到教研室。“我们能掌握的数据有限。评卷尺度也很难把握,实际上各学校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很难进行考试分析。”宋君琴说。
这次不一样了,通过专业阅卷工具,不仅数据客观、准确,而且每所学校、每个学科甚至每个学生的数据都可记录,还能呈现试卷难易度、学生易错点、知识薄弱点等。有了翔实的数据,教研室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各学校教学进行跟进式指导。“这样的评价方式更客观公正,能够使学校正视教学问题,积极予以改进,从而促进教育公平。”宋君琴说。
如今,晋城市城区已经实现学校互联网全覆盖,怎样用好信息技术设备改进教研方式,成了城区教研室的一项工作重点。
在城区教研室组织下,全区教师研修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通过“大学科做精,小学科做强”,引领各学校打造学科特色已初见成效。“应该说,这几年微课、PPT、电子白板的使用,对许多教师都不是大问题了,关键是如何促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宋君琴认为。
为此,去年由教育局支持、电教馆协助,该区建立了网络教研平台。“过去我们的网络研修,只是通过QQ、微信等工具进行,功能很有限。现在许多学校都有了自己的研修平台,我们必须赶快跟进,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宋君琴说。
研修平台有了,今后教师们不用出学校,就可以方便地实现校际研修。但新的问题也接踵而来。
“有了平台,还要有资源支持。我们希望能有更多实用、便捷的教育教学资源。”宋君琴说。目前在许多大城市,各种教学工具软件、教育APP产品等为教师教学、学生课外自学提供了极大便利。但这类产品大多是收费的,在中西部地区,教师们还很少使用。
“是否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更多教育资源包,让中小城市和农村学校师生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宋君琴建议。
沁水:正视技术利弊,提升教育内涵
沁水县地域东西狭长,过去每次大型考试,组织教师集中阅卷成了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
“通过网上阅卷,免去了教师奔波之苦,省时省力,而且更科学高效。”沁水县教研室主任胡海富告诉记者。
沁水县近年来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投入了2000万元为全县所有学校配齐了电脑,铺设了网络。
如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方式转变,让教育有质的提升?
沁水县教研室调查发现,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无论教师还是学生,用于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他们更喜欢碎片化、浅层次的阅读。
新技术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不免有一些负面影响。如何予以引导和纠正呢?
去年,沁水县教研室组织全县几十位教师编写了一套小学课外阅读乡土教材,内容从国学经典、乡土文化到世间万象、现代社会发展等。“目前,我们正组织专家论证,修订后将印发给各学校,供学生循环使用。”胡海富说。
翻开这套书,记者发现,其中既有传统经典诗文、文学、历史等人文性内容,也有天文、地理、生物、科技史等科学教育内容。
“我们不希望把这套书做成语文课外读物,而是作为综合读物,既让学生读,也希望教师和学生一起读,引领师生们广泛阅读、深度阅读,告别碎片化阅读。”胡海富说。在每册书的附录中都推荐了适合学生年龄段的阅读书目。“如果学生6年时间能读完这些书,阅读量远超过课标规定的阅读要求。”胡海富说。
同时,尽管新技术有副作用,但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合理疏导,以积极心态迎接新技术。
“我们设想,将来可以在这套读物中向师生们介绍碎片化阅读,讨论碎片化阅读的利弊,还可以引入当前正在发展的数字化阅读。”胡海富憧憬道。
随着信息化硬件配置到位,在沁水县,教育局领导更加重视教师培训,在2017年经费预算中加大培训投入,安排了几百万元培训经费。
有了充足的经费,县教研室计划带领教师走出去,学习教育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经验,同时也把教育专家名家请进来,提升教师教育理念和信息素养。
“说到底,有了先进技术设备,不等于就有了好教育。”胡海富说,“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活的快节奏,但教育是慢功夫。要让教师沉下心,做有幸福感的教育,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