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水平的思考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司,北京 100088)
摘 要: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水平,是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优势、推动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必然要求。文章深入分析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面临的形势任务,总结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战略布局,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创新发展需要、着力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并研究提出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水平的下一步工作思路。
关键词: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创新;党的二十大
中图分类号:C0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创新、保障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基本制度设计,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作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支撑,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水平,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对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优势,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军事变革加速演进,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正在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创新驱动成为许多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动力不断减弱,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日益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支撑,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服务渠道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服务效能明显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规范化、可及性、便利度大幅提高,社会公众和创新创业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一是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机构实现省级层面全覆盖;地市级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达到 152家;国家级重要服务网点达到 348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布局疏密有序,服务模式日益完善,服务内容紧贴产业发展,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利度显著提升。二是知识产权信息传播利用效能明显提升。首次开放商标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基础数据,不断拓展专利基础数据开放范围,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开放种类增加至 59种。持续稳定向地方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节点网点单位配置知识产权标准化数据,配置数据种类增至 53种。扩大向具备数据加工处理和分析利用能力的 26家市场主体按需免费提供知识产权标准化数据,降低数据再加工成本,提升数据利用效益。面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部委及北京、甘肃等地区共享知识产权政务数据。三是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形成以专利检索分析系统、外观设计专利检索公共服务系统、中国商标网、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和知识产权数据资源公共服务系统为主要载体的信息公共服务产品组合,持续提升社会公众和创新创业主体获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便捷性。
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不均衡,整体服务能力水平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社会公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短板。一是知识产权信息资源供给有待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数据开放范围尚需进一步拓展,数据供给的质量和精准性还需进一步提升。各地专题数据库和服务工具重复建设、同质化建设的问题仍然存在。知识产权数据治理意识薄弱,数据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二是开拓性、特色化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还需加强。部分公共服务机构服务内容单薄、服务形式单一,与创新发展需要和市场主体需求,多层次、多元化服务不足,服务潜力未能充分释放。三是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综合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精通专业知识及知识产权信息分析的高水平专业人才仍然不足,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地市级层面公共服务机构还难以满足社会公众需求,深入创新产业园区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布局仍不完善。
二、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全面总结了过去 5年的非凡成就和新时代 10年的伟大变革,郑重宣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系统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部署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特别是提出了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对做好未来一个时期的知识产权工作提供了战略指引,提出了明确要求。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我们谋划好、开展好知识产权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推动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要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战略布局,找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一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根本出发点,要强化供需对接,切实解决好社会公众和创新创业主体所思、所想、所盼,推动创新成果更多惠及人民。二是要立足创新发展需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必须坚持以服务创新作为重要落脚点,强化对科技创新前沿领域、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等公共服务供给,为科技创新赋能助力。三是要着力深化改革。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要发挥首创精神,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丰富新内容,探索新举措,推动知识产权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走深走实。四是要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强公共服务资源供给,鼓励建设跨区域公共服务协作机制,推动全国范围内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协调发展。
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水平
做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既要在全局上谋势,坚持系统思维,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更好融入和支撑国家发展大局,又要在关键处落子,坚持精准施策,更好满足创新发展需要和市场主体需求,实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升级、产品升级、水平升级。
(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可及性和便利度,着力畅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是推动创新成果惠及人民的重要支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直接面向科技创新前沿,面向创新创业主体,通过普惠、有效、精准的知识产权信息资源供给,降低创新成本、缩短创新周期、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全社会创新水平和创新质量,同时通过拓展服务渠道、完善服务网络、提升服务便利性,推动创新成果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惠及人民群众。必须坚持高点定位、高标推进、高效开展,聚焦创新创业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以多层级普惠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信息服务普惠化、多元化。进一步优化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布局,继续推进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和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网点建设,不断拓展现有公共服务机构服务职能和服务范围,不断完善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类管理机制,进一步厘清公共服务体系各类节点和网点单位的工作侧重点,鼓励发挥各自特长,开展特色化服务。积极融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面向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及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主体,依托骨干节点和重要网点,探索建立“一对一”“结对子”的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模式,服务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公共服务工作机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服务效能。引导专利审协中心围绕区域招商引资、重大项目等领域,进一步增强对地方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服务支撑能力。鼓励各类服务机构针对关键行业、中小微企业及中西部地区,开展更具针对性、更有特色的公共服务,提升服务精准性。支持各类公共服务机构开展商标品牌公共服务,建立完善涉农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机制。支持发达地区知识产权机构对口帮扶中西部地区,建立区域间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合作和帮扶机制。鼓励外向型区域和城市探索建立涉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制。
二是推动数据开放普惠化、精准化。加强数据资源供给,持续扩大知识产权信息开放共享范围,实现应开放、尽开放。拓宽数据开放渠道,通过地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等开放全量知识产权基础数据。优化数据下载服务,整合优化现有知识产权数据开放共享平台,扩充数据下载带宽,大幅提升知识产权数据下载便利度。畅通数据供需对接渠道,建立常态化知识产权数据需求反馈机制,推动建立清单式数据供给模式。面向更多具备数据加工处理及分析利用能力的市场主体配置知识产权标准化数据。扩大专利权评价报告电商共享试点范围,向更多具有影响力的电商平台开通专利权评价报告共享接口,增加共享数据种类。推动数据有效利用,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利用培训,推广信息利用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探索开发数据利用通用型工具,支持社会化服务机构开展知识产权数据深度加工。加大对知识产权数据服务企业的支持力度,打造知识产权数字发展新引擎。
三是推动办事服务普惠化、便利化。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城市建设。持续优化知识产权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鼓励支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骨干节点、重要网点,制定发布共性和个性化公共服务事项清单。积极动员和引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市场主体等社会力量参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实现服务供给主体更加多元。持续推进知识产权业务“一网通办”“一窗通办”,提升业务办理的便利化程度。强化供需对接,充分释放现有服务机构效能,更好支撑地方经济发展。
(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挑战、新问题,必须通过改革的手段加以解决,持续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是解决知识产权领域面临的深层次突出问题,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坚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使改革成果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惠及人民。
一是要形成长效机制,固化改革成效。总结各地区和各部门单位推进改革典型和先进做法,推动形成长效机制,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要进一步加大改革成效宣传,持续提升社会公众对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扩大改革影响力和惠及面。
二是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入,知识产权领域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着力破解知识产权领域深层次的问题。要持续深入推动告知承诺制、“好差评”制度建设、证明事项清理、“一网通办”“一站式服务”等重点改革任务;持续深化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及时梳理总结典型经验和有益举措,将更多经试点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向全国复制推广,辐射带动全国知识产权领域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三是要以中国营商环境评价和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估为抓手,加强对地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指导。用足用好中国营商环境评价结果,深入分析知识产权各细分指标领域的工作亮点、问题不足,帮助各地区以参与评价为契机,推进改革法治化、工作协同化、治理数字化、政策精准化、办事便利化。要熟悉把握世界银行评估方法,全面吃透知识产权指标准确含义,聚焦市场主体关切,瞄准国际一流水平,及时指导地方采取针对性改革举措,努力做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三)坚持以信息化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公共服务发展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电子政务,构建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通信息壁垒,构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更好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是顺应新发展阶段形势变化,提升知识产权领域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知识产权工作效能的基础保障。坚持系统观念,同向发力、协同推进全国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工作,树立底线思维,坚守网络安全底线,推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协调一致、齐头并进。
一是加快构建国家层面统一知识产权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快推动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平台立项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知识产权行政裁决案件信息的报送和共享,以及知识产权权属信息的权威核验和集中查询。稳步推动国家知识产权大数据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在“十四五”期间立项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发挥知识产权信息汇集中枢和传输枢纽作用,更好满足相关部门、地区和创新主体对基础性、权威性、安全性知识产权数据的需要。
二是加强对现有信息化平台的优化升级和宣传推广。优化完善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拓展应用场景,丰富业务功能,提高用户体验,强化公共服务网与国务院客户端、国家政务服务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有关重点产业等,进一步拓展国家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数据库内容,支撑产业创新发展。加大对公共服务网、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等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进一步提升创新主体对各类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系统的认知度和使用率。拓展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一站式服务”应用场景,着力提升知识产权与其他领域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水平。
三是协调推进各地区特色化、差异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对各地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统筹和指导。依托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动建立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地区、黄河流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知识产权信息交换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加强区域内信息服务资源整合,支撑区域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加强区域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与国家层面的信息化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开放共享。支持各地区围绕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发展领域,依托现有地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差异化、特色化知识产权专题数据库,鼓励各地方探索构建未来产业领域知识产权专题数据库。
Thoughts on Further Enhancing the Capabili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ublic Services
WANG Baolong
(Public Service Department, CNIPA, Beijing 100088)
Abstract: Enhancing the capabili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ublic services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fully leverag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and promoting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is paper delves into the challenges and tasks fac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public servic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global new scientifi 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entering a new normal. It s ummariz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ublic services, and proposes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strategic layout of the repor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ublic services should always adhere to a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ideology, be based on the needs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ocus on deepening reform, and vigorously promote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t also explores the next steps to enhance the capabili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ublic services.
Key words: intellectual property public services; innovation;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